本篇文章1342字,读完约3分钟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亿万消费者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俗话说,输钱总比失信好。对于运营商和消费者来说,信用是沟通和交易的“硬通货”。然而,现实中,夸大宣传、虚假促销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网上购物、保健品、财务管理等,已成为亟待加强信用建设的重点领域。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信用消费和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2019消费者权益保护年的主题是“信用让消费者更放心”,这也抓住了消费者领域的痛点。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断进步,联合惩戒措施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联合奖惩机制的实施效果不断扩大,信用信息收集和共享总量大幅增加,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体系全面实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虚假信息被称赞,高度模仿被当作真品出售,在一些产品或服务信息中存在许多“陷阱”...现实生活中,消费领域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和资金短缺往往会损害消费者权益,经营者的信用状况还远未达到安全消费、安全消费和快乐消费的标准,这也阻碍了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信用建设,让更多人放心消费

如果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消费”;那么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敢于消费”。例如,一些农业特产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可以一扫而光地追踪生产、加工、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等环节;又如,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在消费时普遍关注各种评价信息,信息的真实性是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这些现象表明,信用使消费者更加意识到“安全”、“质量”和“相互信任”。一旦建立起从“愿意消费”到“敢于消费”的信任桥梁,就能增强消费意愿和信心。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信用建设,让更多人放心消费

此外,在线和离线交易与每个消费者的账单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分类账相关。据统计,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1万亿元,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转型持续推进,升级态势明显,突出表现为消费方式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从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这意味着在消费领域,从健康养老到金融管理,从文化旅游到信息服务,信用消费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信用环境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因此,加强消费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创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不仅是亿万消费者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信用建设,让更多人放心消费

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但是他的事业不能没有信。保障信用消费体系建设,不仅要加强制度设计,还要注重末端治理。调查报告中有一个细节。98.3%的被调查者在面对经营者的不诚实或违法行为时会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建议将经营者的严重不诚实行为列入“信用黑名单”。这表明,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完善守法诚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受到惩罚,付出代价,让人们不失信,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和诚实守信的消费氛围。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信用建设,让更多人放心消费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央银行的有关负责同志生动地表达了信用的重要性,说“丈母娘选女婿要看信用报告。”就消费领域而言,利用约束商业欺诈的机制,利用信贷刺激消费潜力,可以让消费少一些担心,多一些放心,进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

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09版)

标题: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信用建设,让更多人放心消费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