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8字,读完约2分钟

在商品市场上,有一个关键词叫做“中国因素”。每当中国经济或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一个行业的基本面发生重大格局变化时,国际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也会出现巨大的价格波动。

例如,2002年至2012年,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需求的影响下,国际商品市场经历了十年的牛市,其间“中国价格”现象突出。从2016年以来的最新关联来看,中国供应方结构改革下的大宗商品牛市仍记忆犹新。

“中国因素”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大国在供给和消费方面的巨大人口带来的规模效应。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基本金属和矿石,如铜、镍和铁矿石;第二是农产品(000061,诊断股票),如大豆和玉米;第三,能源和化工产品,如石油、煤炭、pta、天然气等。

中国证券报:“中国因素”在商品市场将发挥更多稳定作用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进口了10.64亿吨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为70.96美元/吨。2018年,全球铁矿石需求为23.27亿吨。此外,2018年中国进口原油4.6亿吨,同比增长10.1%,创历史新高。

“中国因素”一直是国际商品价格演绎逻辑的焦点。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银行都强调了“中国因素”,并指出“中国因素”在商品的黄金十年中非常重要。即使在2007年至2008年的欧美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没有出现“大幅下跌”,这主要是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支撑的。自那以来,随着中国需求的减弱,原油、铜和其他曾是主要大宗商品的产品价格下跌逾一半,导致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进入寒冬。然而,近年来,供应方制度改革等经济调整政策再次修正了价格。

中国证券报:“中国因素”在商品市场将发挥更多稳定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上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国因素”对商品需求增量的贡献是不可持续的。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因素”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还不够?

事实上,它不是。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是需求减少。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需求逐渐向稳定水平过渡,其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体现在价格上。其次,目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结束,中国经济转型因素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趋于减弱。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减少的大宗商品需求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产能过剩的落后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内部平衡将带来价格稳定。因此,“中国因素”在未来商品价格的扣除中将发挥更加稳定的作用。

标题:中国证券报:“中国因素”在商品市场将发挥更多稳定作用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