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7字,读完约3分钟

虽然烟花爆竹的噪音比较少,但古老的习俗和新年习俗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

“前些年,我从除夕夜开始扫炮皮,那是一个晚上。今年,主要是厨房垃圾和生活垃圾,这要容易得多。大家过年出门,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心里很爽!”环卫工人今年在许多城市大谈新时尚。北京市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于第一年实施;天津外环线以内迎来了第一个“不闻鞭炮”的春节;海南发布了最严格的"禁烧令",执行不力的县市将被追究责任;刚刚成立的熊安新区也对排污实施了严格限制..."狗年的春节很安静."一些网民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随着鞭炮的减少,空的气体污染和安全隐患也减少了。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数据,2018年除夕夜,空全国33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比去年除夕夜下降了22.1%。以北京为例,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受伤人数同比下降42%,火灾情况同比下降52%,实现了五环路“零伤害”、“零火灾”的预期目标。在上海,连续三年实现了禁区“零排放”。遭遇宣传禁令的街头工作者会挥挥手:“你不用说话,我们都记得今年!”绿色、环保、无烟的春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新时尚。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然而,“禁烧”仍从另一个角度受到质疑: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是否会消失?中国传统习俗丢失了吗?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鞭炮声中把一岁的孩子分开”的传统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然而,传统和习俗并不意味着过时和不变。相反,只有让传统与习俗找到与当前形势的最佳结合,真正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展示习俗的内在生命力。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燃放烟花爆竹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统在血液中流动,在精神中延伸。虽然烟花爆竹的噪音比较少,但古老的习俗和新年习俗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今年的春节,很多人选择一家人去电影院看新年电影,这很简单也很开心;许多网民响应“牵着妈妈的手”活动,在网上给妈妈们拍照,感谢她们对母亲的爱……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但在它们的背后是中国新年传递的“古老”的快乐。可以说,中国新年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团聚、平和和对家庭的关注。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我们能否合理地引导旧习俗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治理检验问题”。今天,环境治理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真正的利益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甚至把“污染防治”列为三大硬仗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合理合法的“禁烧”绝不是与过去和现在的决裂,而是保证普通人生活质量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改变了思路,不仅作为监管者摒弃不良习惯,而且作为新时尚的推动者,如免费为祭祖人士发放鲜花而不是鞭炮,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电子鞭炮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多安全和绿色的选择。每个人都在一起工作,每个人都在一起工作,这一年的味道并不淡,但却越来越浓。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数数字来庆祝新年,而是静静地“守除夕”,“守生命中来去匆匆的珍贵时光,只在这一段时间。”以绿色、文明的方式传承这一时间财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春节这个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可以成为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时间象征。

人民日报(2018年2月22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