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5字,读完约2分钟

不久前,一个名为“皮草女人停车触摸瓷器”的视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上。在视频中,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穿着粉色毛皮大衣的女乘客因为票价问题大吵大闹。许多网民批评了乘客的不文明行为,但消息中也夹杂着一些尴尬的内容,如:“别以为穿皮草就了不起!”"穿皮草的质量不如东北人!"

曾几何时,各种各样关于“东北人”的笑话不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为许多网络媒体所津津乐道。在这些笑话中,“东北人”的形象被讽刺为夸张、消极和可笑。在当时,“东北人”似乎是一个每个人都能轻松应付的笑话。

你必须记住,事实上,“河南人”早在“东北人”之前就成了最后的嘲笑对象。几年前,人们提到“河南人”,这似乎代表着不忠和不诚实。许多类似的笑话和文章出现在许多网络媒体上。带有偏见和偏见,“河南人”和“东北人”被贴上了莫须有的标签。

如果说“河南人”和“东北人”只是反映了长期存在的地域歧视问题,那么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和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事件也越来越多,给某一个人的行为戴上了群体“帽子”。例如,在这段名为“皮草女孩”的视频中,网络媒体之所以强调“皮草”一词,大概是为了强调这位女乘客的财富背景。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穿“皮草”是富有的象征。结果,很多网民真的掉进了网络媒体设置的写作陷阱,对不文明行为的批评变成了对“皮草添体”的攻击。在这种扭曲的逻辑下,“皮货女人”代表富人,而不文明的“皮货女人”则意味着富人的劣等品质,对个人行为的批判已经演变为对某一类人和某一群体的非理性指责。

人民日报辣评:媒体切勿“扣帽子”

媒体是社会情感的放大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交织,舆论环境复杂,媒体上出现的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会将公众的情感和社会心态引向未知的深渊,带来严重的后果。网络空引发的矛盾可能直接导致现实社会的不稳定。客观报道和真实呈现是媒体自诞生以来的使命。在当今先进的空网络中,客观真实尤为重要。

人民日报辣评:媒体切勿“扣帽子”

以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蔑视链”为例,有些人盲目地“鄙视”某个地区的人、某个行业的从业者和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但他们不知道这种“蔑视”是最无知和最感性的。媒体不应放大“轻视”效应,激化社会矛盾,而应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人们的认知和情感走向理性。这是媒体今天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即不要盲目地“扣帽子”来创造点击率和收视率的话题。

人民日报辣评:媒体切勿“扣帽子”

《人民日报》(2018年2月22日,第17版)

标题:人民日报辣评:媒体切勿“扣帽子”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