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9字,读完约8分钟

从理论上讲,我们的家庭财务管理将更多的财富投入到私人养老金储备中并不过分。然而,在我国,为什么家庭理财只一味追求短期投机,急功近利,却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理念,尤其是没有私人养老金储备的习惯?事实上,责任不在于家庭或个人投资者,而在于金融机构的失职或低效。当然,系统设计中也存在缺陷和问题。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作者:董登新教授,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众所周知,3亿美国人不存钱,不炒股或囤积房屋,但他们手里有一张数字卡(信用卡),可以无忧无虑地走遍世界。他们今天只花明天的钱。他们的信心和信心从何而来?因为3亿美国人拥有28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储备(不包括社会保障),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50%。这是美国人最大的财富和信心!

相比之下,在中国,14亿中国人更喜欢存款,敢于囤积,拼命囤积住房,而私人养老金储备(不包括社保)只有1.3万亿元,不到gdp的1.5%!也就是说,中国人只依靠社会保障来养老,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养老金储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样一组简单的数据反映了中美家庭理财观念的巨大差异:私人养老金储备是美国家庭最重要的长期投资选择,也是美国家庭最大的财富资产。根据ici退休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底,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达到28.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35%。这是家庭真正的长期投资和积累,也是美国家庭理财最重要的选择。这就是美国家庭“投资养老”的理财理念,它把“养老”作为家庭理财的最高终极目标,贯穿于家庭的整个生命周期。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然而,在中国,当人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时,他们应该“充满温暖和关爱老人”,但我们不是这样。相反,我们把短期投机、快速赚钱和快速成功变成了一种社会时尚和追求。我们有超过1亿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直接竞争;超过5000个p2p平台和数百亿种不同的资产管理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短期投机”财务管理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有两栋以上的房子,许多高收入家庭把大部分财产放在仓库里。似乎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私人养老金,我们似乎也不需要任何私人养老金储备。在当今中国,囤积居奇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最重要的选择,也是中国家庭理财中唯一真正的长期投资项目,也锁定了大规模的流动性。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在英国文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美国人和他们的家庭财务顾问把社会保障缴款和401(k)缴款称为“投资”,他们提倡“为老年人投资”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我们大多数人把社会保障缴款和企业年金缴款视为负担或负担。在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有2.5亿老年人,我们只把养老放在社会保障上,拒绝或忽视个人养老金储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大问题。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养老金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养老保障的三方原则强调,国家、雇主和个人必须建立一个三支柱的养老金制度:第一支柱是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下);第二个支柱是由雇主建立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分类为员工福利);第三个支柱是家庭投资的个人养老金(分类为家庭财务管理)。在国际社会,人们习惯于把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统称为“私人养老金”,而第一支柱养老金则相应地称为“公共养老金”。为了应对现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养老金的三大支柱是不可分割和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社会保障。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从理论上讲,我们的家庭财务管理将更多的财富投入到私人养老金储备中并不过分。然而,在我国,为什么家庭理财只一味追求短期投机,急功近利,却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理念,尤其是没有私人养老金储备的习惯?事实上,责任不在于家庭或个人投资者,而在于金融机构的失职或低效。当然,系统设计中也存在缺陷和问题。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首先,从制度缺陷来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一支柱建立较晚(1997年)。为了应付重组的成本(视为支付),而我们当时基本上没有第二、第三支柱的退休金,我们被迫从一开始就设计一个基本养老保险的“高支付”制度:雇员支付工资的8%,雇主支付工资的20%,总支付率高达28%。基本养老保险的高支付额必须与高替代率相对应,即养老金支付的高水平。因此,这导致被保险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就可以确保无忧的退休生活,根本不需要所谓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因此,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心理上来看,第一支柱的高额缴费和支付都严重挤压了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制度取向和人们观念的错位。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面对这一现实和历史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社会保障费减免”改革。通过降低社会保障费用,我们可以恢复低社会保障缴费和低缴费的制度根源,并从制度设计上为空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腾出空间。因此,自2015年以来,我们大幅减少了社会保障缴款,并通过转移国有资产来弥补重组成本造成的历史债务,从而充实了社会保障基金。这是我们系统修正的开始。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其次,从开发和提供私人养老金产品的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它们无法开发出完全符合养老金目标的多元化理财产品,也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投资产品;第二,金融机构向家庭提供的大多数金融产品是为了满足短期投机和快钱的需要。这种短期投机产品很容易导致收入不稳定或风险过大。即使他们开发了一些以养老为目标的金融产品,由于管理水平低,投资收益也可能无法满足维持和增加家庭财富价值的需要。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面对这一问题,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和升级。仅仅依靠研究和开发卖空和快速赚钱的产品不能满足老年目标家庭的经济需求。主要对策: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增加专业人才储备,重点开发长期投资产品或养老金目标理财产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做好家庭理财顾问,正确引导家庭理财和养老投资,以实际业绩吸引长期投资和养老投资。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长期投资产品或理财产品,就会出现所谓的“资产短缺”,无法满足维持和增加家庭财富价值的需要,进而导致家庭“金融恐慌”,人们因无法维持和增加财富价值而产生心理恐慌。因此,盲目追求短期投机和快速赚钱很容易导致“资产短缺”和“金融恐慌”的恶性循环和尴尬。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提供长期投资产品或养老金目标产品,为了保存和增加家庭财富的价值,我们只能被动地“囤积房屋”,这也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然而,这是一种被迫的选择,因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我们家庭的长期金融需求,所以我们只能被动地“囤积房屋”。

事实上,房地产流动性差,流动性弱,持有房地产的政策风险也很大。然而,由于房价是货币的影子,货币供应量(m2)增长越快,对财富保值的需求就越大。在别无选择(资产短缺)的情况下,买房子和囤积房子将成为维持和增加家庭财富价值的被动选择,因为房价将不可避免地随着m2的高增长而上涨。这是家庭理财最直接、最被动的选择。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试想,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大量受欢迎的长期投资产品或养老金目标金融产品,它们就能锁定大量的家庭财富,人们就不会被迫选择高成本、高风险的仓库。

因此,通过金融机构开发市场上流行的长期投资产品或养老目标金融产品,我们将积极吸引或引导家庭理财转向“投资养老”的概念模式。到那时,我们将不必像美国人那样囤积房屋,也不必由投资者亲自上阵。到那时,我们的家庭财务管理将变得更长远、更理性、更平静、更快乐!期待吧,我们在中国的私人养老金储备一定会增加!那时,人们不必盲目炒菜,更不用说拼命“囤房”了。

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最后,如果你不想让普通人(603883,临床股票)囤积他们的房子,你应该为他们指出一条可靠的长期投资之路!让普通人拥有维持和增加财富价值的基本选择,以及安全感和获得持有财富的能力。

本文摘自《养老金与金融》。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董登新:解析“资产荒”背景下的囤房行为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