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借助智能媒介留存记忆、维护心理健康,成为社会重要议题。青岛理工大学“银发情·数忆云窗”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揣着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聚焦智能媒介赋能老年数字记忆的实践路径,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践服务,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智慧。

图片1.jpg

深调研:探三省八市银龄需求

“银发情·数忆云窗”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3省8市,深入社区活动室、老年公寓及乡村老人家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团队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围绕老年群体对人工智能工具的认知程度、使用意愿、态度倾向,以及他们在心理健康、认知障碍预防等方面的自我认知展开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31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达94.8%;深入访谈10余位老人,访谈时长累计超80小时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与老年人促膝长谈,耐心倾听他们关于过往记忆的珍视、对智能技术的困惑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诉求。通过整理分析问卷数据与访谈内容,团队清晰掌握了老年群体在接触人工智能工具时的痛点与需求,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图片2.jpg

强赋能:AI筑银龄记忆家园

基于前期调研结果,团队充分发挥成员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掌握优势,聚焦“AI赋能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韧性,预防认知障碍”这一核心目标,创新性地开展了“AIGC可视化回忆录”制作实践。

团队从受访老人中挑选出15位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协助他们梳理人生重要经历、珍贵照片与情感故事,通过文字生成、视频剪辑等AIGC技术,将零散的记忆碎片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可视化回忆录,内容涵盖成长历程、家庭变迁、时代印记等多个维度。这些回忆录不仅助力老年人重温美好过往,更通过唤醒记忆、联结情感为其心理健康赋能。同时,团队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媒介时的操作难题,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基础数字工具用法,增强对智能技术的接受度与亲近感。

图片3.jpg

悟收获:谱银龄关爱新篇章

实践中,团队深切感受到老年群体对情感陪伴和记忆留存的迫切需求,以及他们面对智能技术时的期待与忐忑。团队队长任志飞表示:“每一位老人的故事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段记忆都值得被珍视。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智能技术不应是冰冷的代码,而应是温暖的桥梁,连接起老年人的过去与现在,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图片4.jpg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231位受访老人提供了表达自我需求的平台,更通过可视化回忆录的制作,为AIGC技术在老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生动范例。团队成员孙欣分享道:“从调研时的耐心倾听,到制作回忆录时的细致打磨,我们在付出中成长。看到老人们拿到回忆录时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满足,这份社会责任感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向未来:助健康中国银龄暖力

“银发情・数忆云窗”团队的实践,于老年人而言,是跨越“数字鸿沟”的助力——可视化回忆录唤醒珍贵记忆、缓解孤独感,智能指导让他们跟上数字时代步伐,切实提升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于社会而言,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动响应,为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探索、可参考的青春样本,更将“科技助老”的温度融入健康中国建设进程。

图片5.jpg

放眼未来,该团队将持续深耕智能媒介与老年群体需求的结合点,进一步拓展实践范围、深化研究深度,探索更多AIGC技术服务老年群体的创新形式。同时,团队也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共同关注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与心理健康,携手为构建健康、温暖的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作者:任志飞,孙欣,张依琳    青岛理工大学“银发情·数忆云窗”团队)

标题: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银发情·数忆云窗”团队:以智能为翼,编织老年数字记忆新图景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4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