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82字,读完约16分钟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发展壮大。它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传统和经验,并且在困难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努力奋斗。

回顾40年的历程,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困难,西方国家制裁和世界社会主义严重倒退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以及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在与风浪的斗争中勇往直前,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

(a)法院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率为9.5%。中国经济总量从1.8%增长到15.2%,居世界第二位。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的年均增长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即使与东亚一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相比,中国发展的奇迹也是不可否认的。以日本和韩国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1975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大约用了24年时间才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韩国于1972年达到国家中低收入标准,1993年达到国家高收入标准。中国在1998年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标准,2010年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对未来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并考虑到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最多再过10年就能达到国家高收入标准。虽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要比日本和韩国长,但日本的人口是1.27亿,不到中国的1/10,韩国的人口是5062万,只有中国的1/27。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为12.5亿,而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阶段。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出现经济衰退或危机。在过去的40年里,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经济周期,但它并不像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是周期性的经济衰退(连续两个季度gdp负增长),而是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在过去的40年里,除了1981年5.1%、1989年4.2%、1990年3.9%的缓慢增长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增长都是高速和中速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变革。它的广度、深度、难度、持续时间和深远影响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二)乙

中国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据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6美元。同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0美元。1978年,中国8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部分农村人口是贫困人口,低于国际贫困线。农业生产落后,产业结构失衡,物资匮乏,居民的粮、油、肉、蛋、奶、棉布等生活必需品长期凭证供应。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当时,改革开放的障碍不仅是经济落后和结构失衡,还有制度僵化和意识形态禁锢。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根本特征是否定和排斥市场和非公有制经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公共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计划经济的控制范围越大越好。因此,要打破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僵化封闭局面,首先必须突破“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当时阻力很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等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是不能提的。又如,许多人对引进外资和设立经济特区有疑虑。启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在理论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实践上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当时,要突破这种双重束缚,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政治路线的前提。随后,改革开放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农村改革率先打破了僵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发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一出现就显示出其优越性。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它迅速普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快速变化,从原来的停滞走向繁荣。农业还活着,但整个形势还活着。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二是改革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前,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严重制约了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改革的第一步是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补充”的方针,把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从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三种价格,形成价格“双轨制”。随着改革的推进,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和比例及其价格逐渐降低,这对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和制度的束缚。虽然没有到位,但在当时并不容易。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第三是对外开放的开始。四十年前,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很低,外贸总额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出口占4.1%,进口占5.6%。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发展,要摆脱贫穷落后,就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始于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此后,十几个沿海城市相继开放。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改革开放突破了诸多障碍,在上述三个方面迅速起步,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不到10年,城市新增就业7000万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8000万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市场供给大大改善,基本扭转了过去消费品长期短缺的局面。

(3)。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也经历了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这条路线,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易帜的邪路,成功地稳定了改革开放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强调“大胆”和“加快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多计划、多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社会制度的束缚,对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问题给出了一个透彻、精辟的回答。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构建了四梁八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自1994年以来,按照《决定》的要求,金融、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加快经济发展,不仅为遏制严重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也为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深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活力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能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还能留下一个大空.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这种结合可以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优化。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决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和英明决策。书本上没有答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中国完全有责任在实践中探索一条新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这条道路是可行和正确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4)。

中国的奇迹来之不易,也在于中国遭遇了许多外部冲击,但中国反应平静,一次又一次地化危机为机遇。

我们不妨以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例: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于1997年7月,并于1998年开始向世界蔓延。全球股市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世界经济环境恶化,也给中国出口下滑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和人民币贬值的巨大压力。

当时,中国经济“软着陆”后,遇到了需求不足的新问题。它刚刚成功遏制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不得不应对通货紧缩的威胁。1998年,全国25万家国有企业的利润只有214亿元,还不到中央企业月利润的一小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达三分之二,大量工人下岗失业。金融机构的坏账率一度达到35%,整体陷入技术性破产。艰难的历史是罕见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1998年7月,中国果断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基础设施投资发行更多国债,并扩大内需。从目前来看,每年发行1000亿元国债并不罕见,但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因为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要求每年减少财政赤字600多亿元,到“九五”末实现财政平衡。因此,做出扩大财政赤字的相反决定是一个很大的决心。随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初,12个省和自治区的投资出现负增长,到9月份,所有省和自治区都实现了投资增长。自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稳步回升。当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周边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有助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与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密不可分。1998年后,在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停止,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深化改革、扩大内需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扩大对外开放,都为随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larger/きだよが0/room。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5)。

十八大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感,推动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涵盖了改革、发展与稳定、内政、外交与国防、党和国家、军队管理等领域。这些变化具有巨大的力量、广泛的范围、显著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回顾过去40年,中国创造的奇迹包括通过艰苦探索积累的丰富经验。虽然历史不会重演,时代的条件总是在变化,但这些经验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仍有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强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与时俱进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利器。难度越大,就越能刺激改革的需求和动力。重大改革是由矛盾、问题和困难推动的。困难迫使改革,改革解决问题。这是中国改革的一条规则。在改革的过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有风险,而是遇到风险和障碍时畏缩不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外部冲击,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我们唯一的最佳选择。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4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围绕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两个飞跃:一是党的十四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论上更清晰、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阶段的巨大变化迫切要求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第二,要积极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要推进创新发展和效率改革,提高大众创业的创新水平,提高劳动、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第三,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要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保持了相当的竞争力,这是很了不起的。发展实体经济,要理顺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的集中化。我们应该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有一点必须坚持,那就是我们从实体经济开始,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6)。

回顾过去40年我们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更有信心战胜现在和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困难和磨难使你成功。勤奋、勇气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是在战略上轻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今天,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的弹性、更大的回旋余地和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市场巨大,不断增长,潜力无限,有条件更大程度地依赖消费和内需;中国拥有高储蓄率、丰富的发展资金和外汇储备,是一个罕见的资本净出口国和债权国;拥有门类齐全的独立产业体系,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市场经济的优势,又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其经济增长速度可保持在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改革,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地实施全面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帮助。外贸市场的多元化有很大的扩展潜力。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他完全有能力、有能力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面前的所有困难最终都会被克服。

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历史将继续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我们的记者记录了黎明的一天)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穿越风雨 中国信心更足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