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6字,读完约4分钟

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斗岗镇远湖村,“新媳妇找不到家”的故事一度成为村里的“新广告”。

几年前的一个早上,村里的新媳妇小白在东北工作了两年后独自回家,从孝感火车站坐出租车去了远湖。当我到达村庄广场时,我看到了一栋统一的建筑,平坦而干净的街道,以及分散的绿化带。小白以为她遇到了一辆黑色汽车,哭了。“师傅,我去了远湖,你把我送到哪里了?”

"这是袁虎."司机一边劝他一边要钱,直到开商店的邻居出来。

“找不到家”背后的村改,是由于当了22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及其“袁的工作方法”。

圆湖村位于斗岗镇最南端,位于孝南、云梦两县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这是一个著名的“水袋穷巢”,形容为“整个村庄在下一场大雨中被淹,一年只开两次电(新年和三伏天)。”村民们没有办法去旅行,孩子们没有学校去学习,年轻人也不会到家里来和他们的妻子和媒人结婚。

1993年11月,在城市工作了8年的退伍军人袁少敏,经不住老支书的艰苦动员,放弃了城镇企业的合同工,毅然回到村里参加竞选,成为村支部书记。

如何收拾残局,扔掉这顶破帽子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脚踏实地地做了三件事:修水利和解决排水问题;建学校解决村里孩子上学的问题;调整队伍,解决村级队伍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做了三件事之后,袁少敏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说他是个官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作浪潮席卷中国,许多农村地区在劳动力输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办法”的袁少敏不愿意落后。在生产方法方面,他率先推广农业机械技术,实施机耕、机播、机插和机收。1998年,远湖村成为孝感市“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在土地流转方面,根据法律、自愿和有偿的原则,他让几个懂技术、善管理、善经营的大农场主耕种土地。2002年,全村转让土地600亩,解放后的劳动力输出到东北和东南地区工作挣钱。

湖北村官袁少敏和他的“袁氏工作法”

大多数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家外工作和做生意。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长期失修,许多村民都有怨言。

碰巧,袁少敏和几个回家的老板聊了聊村子里的困难。这些老板已经表示愿意付钱,但他们担心钱不会被正确使用。

"然后成立一个群众参与、全程监督的组织."袁少敏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最终,该组织被命名为“村民主管理委员会”。

2004年4月,理事会正式成立,选举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教师、老劳模等25名“五老”为理事,具体负责公路建设资金筹集、合同签订和工程质量。这样,老板放心了,群众高兴了,干部放心了。

“只有依靠群众,我们才能把村子搞好。光靠村里的‘两个委员会’里的三个人是没有用的!”袁少敏感到遗憾的是,仅靠少数干部是不可能管理村务、服务农民的。主要是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从此,远湖村的董事会风光无限。村务管理、文明家庭评选、村民文化活动、矛盾纠纷调解都可以看作是主任。

袁少敏立即实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理事会+协会”模式,选举产生了村务委员会。在召开具体事项会议时,理事会指定一名副主席牵头成立专门的管理协会,以解决农村治理中“议难、议难、决难”的难题,让群众自己讨论、决定、办自己的事情。

现在,我登录了圆湖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面显示了一个“1+x”的服务组织结构图,分为几个骨干,如党组织、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中的村民委员会有六个协会,如自来水管理协会、路灯管理协会和调解人协会。随意点击一个协会,立即显示协会主席、副主席和成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依托“袁工作法”,远湖村获得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率先在全区修复通村公路,建设清洁能源沼气池,在乡镇村建第一座村级水厂,进行商品粮高产地改造,建成村级排涝泵站、群众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景观池塘等。近10年来,该村一直是民主和法治的国家示范村,没有战斗、犯罪和群众请愿。(于蕾张寒)


(编辑:刘)

标题:湖北村官袁少敏和他的“袁氏工作法”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