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8字,读完约3分钟

江苏省无锡市接连发生两起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然而,事故发生后,由于信息没有及时发布,人们对其提出了质疑。13日,当地官方微博@无锡发表了一篇题为《面对重大事故我们应该做到的关心和理性》的文章,批评网络谣言和自我媒体“虚假的同情和引人注目的祈祷”,这引发了更广泛的争议。尽管它在不到一个小时前就被公布了,当地政府还是主动删除了它,但是公众的愤怒并没有消失。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阻止谣言的传播没有问题,但应该与及时发布信息齐头并进。在观众中,后者甚至远远领先于前者。然而,无锡对后者含糊不清,但对前者却非常有效。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传达了官员们的强烈意愿,也是有关单位缺乏媒体素养和舆论应对能力的表现。谣言止于智者,而谣言止于公众。在一个公众意见在几秒钟内发酵和阅读的时代,避免它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让权威信息领先于流言蜚语,我们才能有效地缓解公众的焦虑。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应该注意的是,没有人希望发生事故。地方政府为处理这两起意外事故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面对公众舆论,无锡的误判、延误、冷漠和出言不逊令人失望。事件发生后,人们本应第一时间关注此事,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到任何通知。官方微博发布了两条不相关的信息,引起网民们的嘲笑:“外包了吗?”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本应及时跟进并发布权威信息,但值班热线对此一无所知,在事故现场拉起了封锁线,以防媒体拍摄。公众舆论对桥梁质量、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漏洞提出了质疑。这一点应该得到审查和反映,但有关部门却振振有词。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公众舆论有脾气。把握不好沟通的规律,发脾气的舆论,不可避免地会被舆论压倒。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加强应对机制建设,提高舆情应对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必修课。然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相关部门在舆论危机中似乎记忆犹新。或者鸵鸟,环顾四周,他试图蒙混过关。或者把葬礼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谈论领导人的关注和强有力的组织等陈词滥调。在如今这种越来越行不通的交流模式下,这些处理公众意见的老套路越来越受到网民的强烈反对。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观察无锡对舆论的反应,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点是它对舆论的傲慢态度。缓慢的反应和老式的反应也可以用能力来解释。然而,将网民的祈祷视为“虚假的同情和吸引眼球”,将舆论的关注视为“重大事故面前的自我满足浪潮”,这是愚蠢的,这反映了对舆论的敌意和高层的态度。无论哪个时代,舆论总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当舆论能力成为“时代所需要”时,无锡应该做的是与网民平等对话,得出最大的共同点,而不是摆出一副教育网民的面孔,直接站在公众的对立面。我们应该知道舆论本身有净化的能力。作为一个政府,关键是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与公众意见互动是各级政府必须适应的正常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必要对它怀有敌意。互联网用户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对公众意见的科学反应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重要,但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它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力量,也是一种将社会治理推向良性状态的力量。

标题: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