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4字,读完约5分钟

“假装住在北京”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在这里努力工作的人没有自己的“家”,无法与他们的城市建立情感联系。其他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假装住在北京”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在这里努力工作的人没有自己的“家”,无法与他们的城市建立情感联系。其他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请注意,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许多人的真实生活:

漂泊北方多年的小李,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京师有个自己的窝,结束佃户多年的寄居生活。不幸的是,每次在“调控房价”的政策号召下,我攒足了购房首付,却发现房价已经悄然上涨,小李只能骑着自行车继续攒钱。

对于有“安居乐业”理念的中国人来说,能否对城市有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这里是否有自己的住房,是否有真正的“家”。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住房供需失衡和住房市场的乐观预期刺激了房价的上涨。每平方米5-6位数字的房价,使得拥有几套套房的兄弟姐妹们,只靠收房租和炒房,不愁吃穿,而无家可归的人们却陷入了“买房远比上天堂难”的两难境地。

限房价项目新政策 让无房族离"家"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5月7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就即将出台的限价项目销售管理政策征求意见。如果没有发生重大事故,征求意见稿将很快通过并实施,这可能对其他地区限价项目的销售起到示范作用。那么,这项政策能否实现初步设计,满足住房的迫切需要?

限价工程的新规定是什么?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关于加强限价房项目销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对限价房项目的销售方式进行了分类:

设定限价(限价/评估限价),高于85%的价格作为普通商品房出售,低于85%的价格以抽签方式作为共有产权房出售。限价品出售时,如果与周围同等质量的商品房有较大差异,经房管部门指定的机构全部收购后,将转换为共有房产。

所谓“限价工程”,是指在北京市按照“限价和控制地价”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建设项目;“共有产权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建设单位开发建设,销售价格低于同等区位和质量商品住房价格水平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当然,廉价是要付出代价的。共有产权的购买者不需要获得完整的产权,而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与政府分享产权(具体的“份额”比例由政府相关部门审批),房屋的使用权和处分权(如买卖)也是有限的。

限房价项目新政策 让无房族离"家"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例如,一个房地产项目的限定房价为50000元/平方米,评估价格为60000元/平方米,限定估价为83%,低于85%,该房屋需要转换为共有房产出售。相反,如果评估限额高于85%,将作为普通商品房出售。与正常销售相比,共有房产对销售目标的选择更加严格,并采用抽签的方式。

(点击查看更大的图片,了解购买和使用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共有产权房的异同)

新规定是让购房者离家更近还是更远?

在这一新的销售管理政策下,共有产权房和限价房将明显发挥经济适用房的作用,满足住房需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也指出,这项新政策的目的是强调“住房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投机”,促进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毕竟,评级低于85%的项目需要转换成共有房产,并以公平的抽签方式出售。对于富人来说,虽然共有房产可以转让,但从投资增值的角度来看,它们显然是鸡肋,因此他们缺乏参与其中的动力。对于那些真正需要住房的人来说,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拥有一个定居的地方似乎就足够了。

限价房的新规真的能取得公平的结果,让那些只需要买房的人不再看不起自己的房子吗?

但是,如果政策变成现实,它真的会按照既定的逻辑发展吗?

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指出,“限价房预售非常紧张。一些开发商不仅拒绝公积金,甚至要求全额住房。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买房的实际难度就增加了。”业内一些人甚至将这种情况称为买房的“藐视链”:

“如果你买了一套完整的房子,不要为抵押贷款而关门,而要为公积金贷款而移动共享自行车”。

当蔑视链中的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你能猜到所谓的“住房公平”会向谁倾斜吗?

云是法律和交流

这个人工智能有话要说

“监管越多,越失控”的原因之一是,只要有门槛,寻租就存在,“平等待遇”对弱者就变得不公平。

云路通是中国领先的法律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是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分会的战略合作伙伴,该分会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一流大学的法律和技术专家共同组建。

这篇文章转载自《云路通》。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限房价项目新政策 让无房族离"家"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