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9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微博网友“廖世福廖世福”讲述了自己被大数据杀死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旅游服务网站预订酒店房间,年价格在380元至400元之间。碰巧,我从前台得知淡季的价格在300元左右。在查询了一个朋友的账户后,他发现是300元;但是用你自己的账户去查,还是380元。微博发出后,立即被转发了10000多条,网民们呕吐了他们被屠杀的经历。

舒圣祥: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岂能是“杀熟”

在商界,为不同的消费者设定不同的价格并不罕见。只要不是垄断销售和强迫购买,这种行为就有其自身的合理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群的成本不同,或者是因为一些消费者更受商家重视。即使纯粹是赤裸裸的价格歧视,只要价格信息是公开的,市场就会惩罚他们,而这些商家最终将遭受后果并失去消费者的青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歧视标准。可怕的是,你的歧视标准在大数据的探照灯下暴露出来,掌握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会利用你的歧视来歧视你:你不喜欢这家酒店吗?给别人300,给你380;你不喜欢这个品牌吗?别人有折扣,但你没有...这种利用大数据“杀鸡”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相当普遍。折扣很多,公开宣称只有新顾客才能享受折扣就足够了。出人意料的是,在许多你根本看不见的地方,越是煮熟,越是被宰杀。

舒圣祥: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岂能是“杀熟”

这种“杀鸡”的行为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因为顾客越忠诚,就越应该受到商家的照顾,而他们才是商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看来,所谓的忠实客户似乎只是股票。当他们来的时候,他们就来了,当他们买的时候,他们就买,而其他人更注重增值。这种行为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他很清楚你,你的喜好,甚至你的怪癖。然而,消费者对这些公司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他们留下的信息,这将使他们成为“被杀”。

舒圣祥: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岂能是“杀熟”

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很少。即使你能在枕头下隐藏你的个人隐私,你也不能在互联网公司面前隐藏。你只需要输入一个应用程序,你只需要买一些东西,你只需要读一篇文章,你只需要和别人聊天,或者发一条微博来发一个朋友圈,甚至你只需要带着相机走在路上,你所有的信息都会变成别人的数据库。经过数据库挖掘,人们可以比自己更了解你。互联网已经从开放走向封闭,所有这些数据都掌握在企业手中,成为热销商品和盈利工具。

舒圣祥: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岂能是“杀熟”

大数据“杀戮”是赤裸裸的价格歧视,而这种歧视是非常隐蔽的。它滥用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偏好数据,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支付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这种行为,除了期望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外,消费者很难在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及时发现。因此,他们只能用歧视来回应歧视,用暴露的案例来作出整体的判断:既然这个平台是“熟”的,我们以后就不应该再用它了。

标题:舒圣祥: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岂能是“杀熟”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