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0字,读完约3分钟

2018年,中国公共基金行业进入第20个发展年。

20年来,公募基金的发展成就显著:从行业发展初期的“老十”到银行业、经纪业、保险业、私募股权和期货业,公募基金公司相继成立,数百家公募基金公司相继成立,真正进入了“百战”时代;公共基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规模超过11万亿元,累计分红数万亿元,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在过去的20年里,公共资金的长期超额收益显著,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力军。他们在企业年金和保险资金委托管理方面的竞争力突出,通过基础研究和价值投资树立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形象;标准化的制度安排也使公共基金业成为资产管理业和公共财政管理的标杆。

证券时报:公募基金20年距让投资者满意还有多远?

虽然公共基金在过去20年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公募基金的产品结构不平衡,货币基金规模大,代表公募核心竞争力的活跃股权基金规模长期停滞,甚至在过去十年零增长;高管和基金经理等核心人才经常更换。尽管长期激励机制打破了坚冰,但大多数公司仍未覆盖它;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金业仍然落后,总体规模在世界上仍然不足,与中国的经济总量不相称。

证券时报:公募基金20年距让投资者满意还有多远?

在公共基金规模不断扩大、长期表现喜人的背后,市场和普通投资者普遍批评的是“基金业赚钱、投资者赔钱”的现实。公开发行的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利润不断增加。然而,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和持股经验并不乐观。从基金销售来看,短期业绩导向销售趋势依然强劲,行业尚未形成业绩驱动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基金公司短期经营倾向严重,难以贯彻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

证券时报:公募基金20年距让投资者满意还有多远?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基金经理履行其信托职责以及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一个成熟的基金行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利润,对机构客户负责,还要给普通投资者一个良好的投资体验。只有投资者信任的“涓涓细流”才能汇聚成基金行业的信托责任和行业形象的“资本洪流”,推动公共基金在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喜的是,业内已经有了对持有人不断探索的经验:许多基金公司努力提高投资管理能力,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的原则,在市场高点积极控制新基金的发行节奏,在市场低点提倡长期固定投资,合理引导投资者配置各种资产,减少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和投机行为。

基金监管提倡通过销售适当性原则向合适的持有人推荐合适的产品;通过fof和其他产品,基金的主要资产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使持有人可以获得与其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体验。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帮助投资者克服人性弱点,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该行业20年的发展,我们应该摒弃繁荣的浮躁,探究该行业的初衷,认真反思其对普通投资者的益处,让基金持有人享受到“投资中国”的红利。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摆脱行业的积弊,那么用不了多久,公共基金就会真正让老百姓满意(603883,股票咨询)。

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上,公共基金仍需更加努力寻求突破,真正成为普惠金融的典范。第一,回归积极管理源头,切实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抓住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历史机遇,促进全行业快速发展;第三,进一步突破体制,建立基金持有人、核心基金人才和股东利益一致的激励机制;第四,推动合格基金公司上市,加快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

标题:证券时报:公募基金20年距让投资者满意还有多远?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