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0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实施跨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在新时期,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和不均衡的主要矛盾之一。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也将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各地城市化的速度和道路不应“一刀切”,而应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城市化道路-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跨地区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和不足失衡的主要矛盾的关键之一。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跨地区协调发展也将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

中国幅员辽阔,禀赋各异,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构建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体系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竞争。未来以城市群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将继续加强。各地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实施跨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接受经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认为,在新时期,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和不足失衡的主要矛盾的关键之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将转变为全面协调发展。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记者:中国目前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孙久文: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全球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自然地理的劣势,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滞后,进一步拉大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报告》和《第八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促进劳动力合理分配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生产力的合理分配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九五”末,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金融和投资政策,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了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1999年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四大板块的核心是解决如何在全土地覆盖条件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然而,这种仅基于地理位置和考虑行政区划的划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此后,顶层设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创新,逐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其所容纳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骨架。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你认为新机制中的“新”是什么?

孙久文: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波段连接机制。从地理上看,“一带一路”的建设、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都是跨越省级行政区域乃至连接国内外的空空间布局。从内容上看,都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重点领域的突破、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壁垒。这三个顶层设计的深入实施,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地图从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引擎的传统格局向区域联动、轴带引领、多极支撑的新格局转变,将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济带内各地区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创新内部机制,如何加强经济联系,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二是建立空.之间的平衡机制空和空之间的效率平衡一直是影响中国经济和地理格局的两难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政策以来,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要素和政策优势迅速崛起,板块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大空规模的空集聚和非均衡发展已成为主要趋势。克服板块之间的发展差距,释放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梯度势能,是优化经济地理格局的主要思路。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是构建绿色协调发展机制。要实现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必须对空地区有一个清晰的标志,那就是创建绿色空,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转型,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更新改造技术和设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机遇。

记者:如何更好地整合跨区域协调发展,并在未来付诸实施?

孙久文:跨地区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和不足失衡的主要矛盾之一。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也将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

从理论标准来看,区域协调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应保持在适度范围内;第二,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第四,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处于和谐状态。未来仍有必要衡量理论标准,但更有必要将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与跨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并付诸实施。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中国幅员辽阔,禀赋各异,这决定了必须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构建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体系,即区域政策的精准性。为了提高政策的准确性,“十三五”期间应更好地推进和具体实施国家主要职能领域。此外,大力推进应形成跨行政区域和区域的经济合作,加强重大项目和政策在区域间的对接。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现“点带面”发展。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平衡与协调的新趋势也对中国区域空.的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腾出空间。二是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的转移,集群的整体转移将逐步增加;第三,将一些资源和劳动力高度参与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减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改变空人口分布格局。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城市群应该是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如何理解城市群发展在区域协调中的作用。

孙久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空模式中,城市群、中小城镇将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城镇是接纳农村移民的主要承载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城市化需要产业支撑。通过在城市群聚集要素,服务业的比例可以增加,新公民可以就业。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要形式。随着城市群实力的增强,城市群所在区域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点。这些地区创新产业形式,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转移,通过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的核心区域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初始城市群包括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其他城市群仍在形成中。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功能正在进一步得到释放。

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竞争。未来以城市群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将继续加强。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和道路不应“一刀切”,而应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城市化道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雄)

标题:孙久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