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5字,读完约3分钟

[摘要]目前,为民生福利做出巨大贡献不是奢侈和铺张,而是为了回应公众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生缺陷依然大量存在。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密切关注民生问题,进一步保障民生。

会议指出,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带动社会力量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普惠性优质服务的供给,尊重居民意愿,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研究支持一批惠民补弊的民生重大工程建设,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样,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支持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满足民生需要就是花钱,所以民生支出始终是各级政府预算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即使你花钱,你也应该尽力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这是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这一点,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逐步满足民生需求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

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将有助于解决消费疲软的问题。

显然,民生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而且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属性。特别是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消费拉动增长的新形势下,要特别关注民生支出中蕴含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更重要的是,目前为民生福利作出巨大贡献绝非奢侈浪费,而是顺应了公众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生缺陷依然大量存在。

在谈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时,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我们总是说,由于国内需求不足,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长率下降,但实际上,中国人民的公共产品(603883,诊断单位)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一组数据可以证实李克强的判断:目前,中国的公共设施存量只有西欧的38%,北美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一个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如果差距被拉平,它能为经济增长贡献多少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业蕴含的新经济动能体现在许多方面。综上所述,首先,公共服务行业对投资、就业、gdp等的贡献相同甚至更大。它提供了大量的劳动产出,形成了附加值,同时,由于其“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的属性,它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良好的保障;第二,公共服务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形成公共服务业的间接贡献。

以民生需求为依归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民生建设不是简单的社会救济和简单的“消费品”,而是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长期投资;在当前环境下,扩大民生支出和改善公共服务无疑是推动中国消费而非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正如本次会议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坚实的民生基础可以巩固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政府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为了弥补民生的不足,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全国人大作出了安排。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看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公众的热切期望相比,财政支出结构可能迫切需要调整和优化。在不增加宏观税负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进一步科学规划财政支出是不可避免的。

标题:以民生需求为依归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