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6字,读完约2分钟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手机上下载和使用应用程序时,通常会有相关企业提示用户信息授权。如果用户认为信息授权范围太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并选择拒绝,该应用程序将无法使用。这似乎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一个潜规则。许多网民表示,企业要求用户无条件遵守信息授权条款,这是典型的“霸王条款”。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谁来承担损失?谁对风险负责?

人民日报海外版:莫任“霸王条款”横行

近年来,各种“霸王条款”充斥互联网,给网民带来了很多困扰。原因在于,一方面,与传统的“霸王条款”不同,“网络霸王条款”的手段更加隐蔽,人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被“招募”。例如,现在很多餐馆都支持用手机订餐,但很多消费者发现,他们在扫描二维码后会自动关注微信公众账户,并从那以后一直收到公众账户推送的各种广告。

人民日报海外版:莫任“霸王条款”横行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缺乏捍卫自己权利的信心。个人消费者自然处于交易劣势。当遇到各种各样的“网络霸王条款”时,如果自己的损失不大,许多人会选择承受无声的损失并安顿下来。例如,当我在一个应用程序上购买某个产品的优惠券时,我发现商家表示我必须购买其他几个产品才能使用,所以我最终选择了退款。

要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不应该缺位,应该各司其职,依法规范商家制定的消费条款,对屡教不改的商家进行处罚。还可以建立消费者侵权黑名单制度,并定期在网上公布黑名单,让不法商家无所遁形。

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例如,探索如何将“互联网霸王条款”等互联网侵权行为写入法律,加大对不良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其非法成本,并有效威慑违法者。

此外,作为消费者,面对“网络霸王条款”,他们应该及时捍卫自己的权利,对自己说“不”。只有我们真正勇敢、坚决地反抗,才能早日彻底铲除“网络霸王条款”赖以生存的土壤。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莫任“霸王条款”横行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