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3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垃圾分类成了一个热门词汇,Modu发起了中国最大的垃圾分类战。作者所在的广州于2015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固体废物分类地方法规。最近,在社会各地,城管执法检查大张旗鼓地迎来了。作为垃圾分类最混乱的餐馆和工业园区,一些餐馆因标识不清、混送和缺乏分类收集容器而收到了整改通知。

因此,我的妻子印了两本垃圾分类指南,她想和我的婆婆一起学习如何把不同类型的垃圾,特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干和湿”,“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改变。事实上,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不难。困难的是暴风雨般的攻势。如何将其转化为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证其在五年和十年内保持不变,是改变垃圾分类的关键。最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参与整个过程。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任何艰难的战斗,归根结底,都是财力,也是决心和毅力。所有居民都参与了整个过程,使每个人都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建立一个“地面污水系统”,而不是一个面子工程和“环保秀”;垃圾分为四类后,每一类都需要分类、储存、运输、处理等产业链并回收。这样,居民们对垃圾分类来之不易的结果有了切身的感受。当政府在这项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时,它自然会变成无数的渠道,涓涓细流地流向资源的流通。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事实上,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的原因是,除了眼前的垃圾围城、大规模的土壤污染和垃圾焚烧致癌率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城市运营告别大规模发展的“增长阶段”,转向精细化和微观化的精细化运营阶段。周边社区和居民是城市运作的毛细血管。他们能否按照现代社区和公民的标准来对待与他人、环境和城市的关系,将是衡量城市的精致和粗糙的尺度。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互联网上有许多段落或唾弃,突出了垃圾分类的各种成本和专业性,如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垃圾和不同情况下划分“干”和“湿”;例如,厨房垃圾的分离和装袋弄脏了手,而送货点是无人监管的。有多少人会表演;严格遵守垃圾分类会牺牲居民的工作时间,甚至会让家庭幸福。然而,如果一个居民只考虑有机体的需要,而不考虑猪吃了会死,他每天都会为城市添砖加瓦,那他绝不是当代的城市公民。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为什么日本将垃圾分类视为信仰和宗教,也正是在这里,垃圾分类和定点配送被灌输到娃娃时代。上海社区的老阿姨,北京的朝阳人,深圳的志愿者解决不了居民的深层意识,“我要把垃圾分类到底。”最重要的是,居民将自己视为资源循环中的一个港口,并牢记“餐厨垃圾未分类——被迫焚烧——添加助燃剂——产生二恶英——增加癌症发病率。”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作为社会治理末端的社区,它发挥着微观治理的作用,并通过点对点的社区治理激发居民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觉醒。这样,所谓的专业化、隐性成本、时间牺牲、能源消耗等等。垃圾分类不成问题。作者3岁的女儿,当我告诉她早餐包装盒和塑料袋不可降解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时,家庭民主会投票支持外卖,孩子们自然会遵守。从长远来看,一个小循环的家庭环境意识将会形成。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从垃圾分类的角度,笔者想到了近年来也备受关注的旧住宅区改造。这绝不是舍改革2.0,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实体转型,而是一个公民转型和社区治理单元的恢复。许多旧社区是从国有企业的福利机构发展而来的。居民没有“花钱买服务”的习惯,社区也没有服务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安装电梯成为公共场所的悲剧。当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新房子,并且不缺房子的时候,这些社区就会衰落,无法得到治理。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非常明确地表示,政府不能在旧住宅区的改造中面面俱到(言下之意,扫是寄生无效)。“居民为主体,社区主导,政府主导”是大原则。社区、居委会、街道等多层次治理单位应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开放、透明、可靠的平台。居民将参与改造,从而建立社区治理单位。垃圾分类或旧住宅区的改造不能完成他们所有的成就,但毅力是不可避免的。当最难的厨余垃圾被分类后,电梯就能顺利安装,物业费也能收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当代社区。

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作者是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标题:李宇嘉:当“垃圾分类”遇上“旧区改造”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