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19字,读完约12分钟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缩小中小城市规模,要减肥强身,改变惯性增量规划思维”。

作者:傅毅夫,苏宁金融研究所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

球迷了解利物浦,但利物浦不仅仅是一支足球队。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利物浦,一个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默西河畔的小镇,早在18世纪的奴隶贸易中就扮演了中转港的角色。后来,大量爱尔兰人、犹太人和中国人移民到这里,工业革命的深入大大增强了其经济实力。到1931年,利物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56,000人口的大型国际港口城市。

然而,在后来的几年里,由于航道淤塞、远洋船舶的兴起和“集装箱革命”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利物浦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缩小,码头工人总数从1920年的2万多人减少到1980年的4000人。像总部设在利物浦的库纳德轮船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只是把总部迁到了伦敦和其他发达城市。此时,利物浦城的光芒逐渐黯淡。

这是“城市收缩”的典型案例。

自18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大大突破了人类的自然生理极限和空的地理边界,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空紧密结合起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带来了全球范围

也许习惯了这种情况,人们往往把城市的发展建立在“长期增长”甚至“无限增长”的假设上,追求城市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即使在制定城市发展计划时,他们也经常计划增长。

然而,纵观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增长并不是城市的唯一目的地。在世界城市文明持续发展了数百年后,出现了“不寻常”的现象——随着一些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批城市或地区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大量证据表明,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经历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利物浦,类似的阴谋也发生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比利时、芬兰等国家,甚至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著名的“锈带”,鲁尔区和北海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鹤岗,一个中国东北的小镇,最近因为白菜的价格而流行起来,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650多个行政城市中的180个城市的人口正在减少,房价暴跌也并不罕见。

因此,人们开始正视和关注城市萎缩的事实,而“萎缩的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缩小中小城市规模,要减肥强身,改变惯性增量规划思维”。

理解这个不断缩小的城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和重要。

2

关于“缩水城市”的讨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德国正经历着严重的人口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负面影响——市政预算减少,包括公共污水、道路交通、住房、教育和保健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大规模闲置,这引起了德国各界的极大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学术界于1988年提出了“缩水城市”的概念,用来代表人口的大量流失和由此产生的“局部地区空集中”现象。然后,随着各国城市数量的不断减少,其特征和影响不再局限于人口和经济,而是涵盖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甚至文化等多个层面。

如果时间线延长,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几千年前,在战争、灾难和疾病的冲击下,古代文明城市罗马、特洛伊和玛雅文明曾经辉煌的地区,都经历了城市收缩;20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经济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在大量发达城市诞生的同时,一些城市在区域等级体系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地下降,导致人口的流失和发展活力的弱化。

付一夫:中小城市收缩型发展是否有未来?

不同的萎缩城市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特征。也许我们可以从欧洲、北美和亚洲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中窥探到萎缩城市的真实面貌(见表1):

在我国,学术界普遍将持续的人口净流出作为衡量城市萎缩的主要标准。通过详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30个具有代表性的收缩城市大多位于东北三省,这些城市的人口外流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见表2)。

综合比较,国外和国内的缩水城市都有以下三个属性中的一个或多个:

(1)老工业城市,即城市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传统的重工业和低端制造业,落后是因为不能适应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如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莱比锡、中国的鞍山和本溪。

(2)资源型城市,即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枯竭导致的城市相关产业衰退,如法国洛林、加拿大诸城、中国鹤岗、大庆、阜新等。

(3)偏远城市,即地理上远离中心城市,没有港口,交通封闭,有些地方甚至气候相对恶劣,导致当地人口外流和经济萧条,如日本的北海道和中国的鸡西、鹤岗、广元和通辽。

相反,这也是事实:具有上述三个属性的城市可能会缩小。

3

城市正在从扩张走向收缩,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然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外因和内因。

就外部因素而言,只有一个核心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经济全球化重构了国际社会的/0/0秩序,对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不仅那些相对孤立、远离世界市场的国家被排除在世界经济版图之外,而且发达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将加剧,这将导致相应地区城市的萎缩。

此外,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大量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倾向于将城市品位和规模作为投资过程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大型中心城市总是受到跨国巨头的青睐。相反,那些中小城市往往无法避免被日益增长的全球列车甩在后面的命运。

就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和劳动力向一、二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导致发达城市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而中西部省份和东北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弱化,一些城市甚至出现边缘化的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一些城市出现了萎缩的迹象。

就内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增长极的“虹吸效应”。

增长极的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秘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在他看来,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只是一个理想,而现实往往是从一个或几个“增长中心”传递到其他部门或地区。因此,选择特定地理区域的空作为增长极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是合理的。在实践中,发挥“增长极”作用的通常是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而这些大都市真正发挥了自己的辐射作用,有效地拉动了周边地区的增长。

付一夫:中小城市收缩型发展是否有未来?

但是,除了这种“溢出效应”,增长极对周边城市也有“虹吸效应”,即大量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的集中必然会促进周边城市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核心城市转移,这相当于变相剥夺了那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在扩大发展差距的同时,也将导致一些城市走上收缩之路。例如,在离北京不远的高碑店,总人口从2008年的59.8万下降到2017年的约54万。

付一夫:中小城市收缩型发展是否有未来?

其次,去工业化导致工业收缩。

工业化是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的发展过程。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制造业及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比重显著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然而,根据经济学中经典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不会长期处于一个经济体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新的主导地位。去工业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具体来说,一方面,随着土地成本、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当地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一些工业城市的政府部门被迫有意识地引导制造工厂向外转移,企业家将制造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转移到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外地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剧了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由于产业发展的长期惯性,许多城市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发展趋势,再加上转型升级乏力、成本高,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

第三,资源枯竭导致城市萎缩。

对于那些资源型城市来说,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个独特的优势,但它们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这就是著名的“资源诅咒”效应。鹤岗以前在互联网上很流行,是陷入资源诅咒的典型例子。

原因是资源型城市通常倾向于优先发展资源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增长效应是立竿见影的。然而,过度繁荣的资源开发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对非资源型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同时吸引其他产业的生产要素,导致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中化。一旦资源产出下降或濒临枯竭,其他产业的发展就跟不上,这将拖累当地经济。

此外,资源产业的繁荣使人们忽视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并可能导致寻租行为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加剧了人口的流失。

第四,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发展的活力。

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良好的人口结构是最大的红利。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城市的生育率在不断下降,而居民的寿命却在不断延长,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与此同时,有工作能力的当地人越来越少,经济活力不可避免地下降。从消费结构到商业活动,再到政府税收,都会有不小的影响,最终会导致城市的收缩。例如,日本许多萎缩的城市都伴随着严重的老龄化现象。

付一夫:中小城市收缩型发展是否有未来?

4

在这一点上,有些人可能会问:不断缩小的城市还有未来吗?

当问这个问题时,人们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萎缩的城市”和“衰退的城市”是一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虽然所有陷入衰退的城市都属于收缩型城市,但收缩型城市不一定会陷入衰退。换句话说,城市衰退只是城市收缩的众多结果之一,它们不应该等同起来。

例如,城市人口外流和经济衰退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人口减少的城市不仅可以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来维持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缓解和改善拥挤的城市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根本不是城市衰退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一个萎缩的城市没有未来?

必须提醒的是,尽管大多数人仍对“增长”念念不忘,但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城市收缩已经发生,这就像自然法则一样不可抗拒。因此,我们不妨冷静地面对它,调整我们的思维。

毕竟,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城市的“宜居”属性正逐渐超越单纯的经济增长,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此时,城市作为“增长机器”的作用趋于弱化,“以人为本”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发展的目标也应相应调整,从追求增长到管理好“存量”,努力打造一个更宜居、更有活力的家园。

付一夫:中小城市收缩型发展是否有未来?

在人口减少难以逆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下,城市收缩不仅是衰退的前兆,也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创造出一种compact/きだよだよby式的手段来精简城市规模、拆迁建筑、提高人口素质、寻求产业重心。

此外,还有许多避免萎缩城市衰退的思路,如充分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城镇;它还能促进萎缩城市新旧动能的转化,培育新产业,同时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把城市引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这不正是国家发改委所说的“缩小中小城市应该减肥强身,改变惯性增量规划思维”吗?

当城市不再必然增长时,退一步也可以开阔空.的眼界它就像河滩上的鹅卵石,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水与石相互依存,沙与石融为一体,这也是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付一夫:中小城市收缩型发展是否有未来?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