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一支名为"医路星光,爱暖童声"的特殊团队正在为一场充满温情的暑期社会实践做着精心准备。这支由15名医学生组成的关怀践行团,将在这个夏天深入洛阳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身心智障碍关爱协会和伊洛医院,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残障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专业赋能:医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关怀

 

这支团队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扎实的医学背景。团队成员来自临床医学、法医学等专业,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我们学习过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和康复医学等多门课程,"项目负责人梁家铭介绍道,"这让我们能够从医学角度理解残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为了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团队特别邀请了巩义市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沟通技巧、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引导等。"我们不仅要有关怀的爱心,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指导老师齐锦佩强调,"这是对孩子们的尊重,也是我们医学专业的实践延伸。"

团队成员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基础手语和辅助沟通技巧。"我们准备了图片交流卡、情绪表达图册等辅助工具,"负责培训联络的白景先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够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创新活动:多维度的融合体验设计

 

"感官探索"科学之旅:在河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馆,志愿者们为视障儿童特别设计了触觉探索区。团队制作了盲文标识和可触摸的器官模型,让孩子们通过手的触摸"看见"人体的奥秘。听障儿童则通过振动感应装置感受声音的振动,用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

"彩虹梦想"工作坊:根据不同残障类型儿童的特点,开设了多元化的兴趣课程。音乐治疗课上,志愿者们利用声波振动垫让听障儿童感受节奏;艺术表达课上,自闭症儿童通过绘画和手工释放情感;运动康复课上,肢体障碍儿童在适配器械上进行康复训练。

"小小社会"实践体验:在大学校园内设置了模拟社会场景,包括迷你超市、公交车站、问路点等生活情境。在志愿者的陪伴和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购物、乘车、问路等生活技能,逐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特别注意场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负责现场安排的王政阳说,"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确保孩子们能够成功完成。"

精准帮扶: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

 

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一人一档"的个性化帮扶模式。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志愿者们为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其兴趣特长、发展需求和进步情况。

"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负责文件整理的张轩玮表示,"有的自闭症儿童对数字特别敏感,有的听障孩子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我们要做的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

团队还开发了简单的评估工具,用于记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调整活动方案,也可以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参考,"负责对外联络的杨米岚补充道。

双向成长:在奉献中收获感动

 

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次深刻的专业教育和生命教育。

"在培训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类型的残障儿童沟通,"团队成员刘蕊分享道,"这让我们体会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能理解不同人群、包容差异的仁心。"

许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次经历让我对康复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负责物资准备的郜炫博说,"我看到了康复治疗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这可能会影响我未来的专业选择。"

长远愿景: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机制

 

团队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愿景。"我们正在与特教学校探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团队成员赵佳怡表示,"希望将来能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这份关怀持续下去。"

团队还计划开展家长支持活动,为残障儿童家长提供交流平台和心理支持。"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梁家铭说,"我们希望也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帮助和慰藉。"

这个夏天,河南科技大学的学子们正在用医学专业的智慧和青年人的热情,为残障儿童搭建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他们的行动不仅诠释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更展现着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温度。正如团队名称所寓意的那样——"医路星光,爱暖童声",这些年轻的医学生们正在用爱心和专业,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点亮前行的道路,让每一声童真都能被听见,每一个梦想都有绽放的机会。

标题:用爱叩响无声世界:河科大学子以医学专业之力守护残障儿童成长之路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4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