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3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宏观经济数据。针对社会各界对人口红利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最近互联网上关于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评论,国家统计局局长纪宁哲表示,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这是相当可观的,劳动年龄人口仍在9亿左右,中国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毫无疑问,正如纪宁哲所说,目前中国人口仍保持正增长趋势,没有证据可以推测“人口负增长”。然而,互联网上与此相关的大肆宣传大多是片面的,在理解人口红利方面是狭隘的。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越来越多的人在老年生育,不孕不育等。在热点城市,儿童保育服务短缺等问题一再暴露,随之而来的熟练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低端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一系列现象似乎提醒我们,过去几十年依靠人口基数形成的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然而,“人口转折点”的到来是否意味着人口红利将不可避免地消退?

寻找人口新“红利”

恐怕不行。要正确理解当前形势下中国的“人口红利”,必须澄清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尽管近年来出生率有所下降,但劳动力充足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具有人口优势。

纪宁哲介绍,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38亿,比上年末增加530万。年出生人口1523万,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其中,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有所波动,但规模仍然巨大。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并不低,9亿人口中有7亿多人实现了就业。上述数据不仅驳斥了人口负增长的虚假说法,也证明了中国拥有惊人的9亿人口规模,并不缺乏劳动力。

寻找人口新“红利”

其次,人口红利不是数量红利,而是质量红利。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丹表示,20世纪70年代至2010年是人口红利的上半年。在此期间,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从而摆脱了大规模贫困,实现了经济起飞。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里,人口基数已经成为这一轮互联网企业快速崛起和成长以及规模效应的重要驱动力。

从2010年到2035年,这是包括何丹在内的许多专家分析的人口红利的后半期。在这个阶段,总人口将逐渐进入负增长,劳动力成本将上升,经济增长将放缓。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与人口的变化同时发生。众所周知,人口建立的红利主要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和低端制造业,红利本身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减少。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进入中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的领域更多的是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来实现。如果他们仍然过分依赖人口红利,就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要素升级和动能转换。因此,尽管人口的变化值得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人才的素质。事实上,除了政府一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外,近年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企业家在公开演讲时也更加重视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关注人口红利,那么当前的人口红利应该是高质量的红利。

寻找人口新“红利”

第三,人口红利不仅与“人才”有关,还与最佳利用人才有关。

人才奖金当然与教育培训密切相关,但也与如何使用人才密切相关。事实上,我国过去几年一直不乏高端人才,但在科研体制、产权保护制度、商业化转型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仍有许多环节有待优化,由此产生的激励和保障不足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充分利用。例如,即使我们不考虑激励问题,只有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资历、见山见海、看“官帽”和分配资金,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科学研究的路障。当然,随着近年来科研体制的改革、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和R&D企业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出现,许多技术问题得到了突破。但是,今后必须深化综合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人才红利,而不是让“高质量的人口红利”消耗、休眠或转移。

寻找人口新“红利”

总之,无论人口拐点何时到来,都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海洋战术的红利和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此时,考验在于如何通过发展教育、鼓励科学研究、调整激励制度和优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来激活新的人口红利。然而,恶意炒作“人口负增长”或回避老龄化可能带来的挑战是没有意义的。

随着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义转变为“稳中有难、稳中有忧”,各方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能是什么?理解新时期人口红利的“变化”,激活真正的“高质量人口红利”,与本轮动能转换密切相关。

标题:寻找人口新“红利”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