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91字,读完约13分钟

日本最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定是人口问题。例如,日本长期以来率先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结构一直是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傅毅夫,苏宁金融研究所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作为一个经济研究的爱好者,除了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着迷之外,我对日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是一个隔着水的国家。

日本不是因为“哈里”或其他什么。客观地说,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世界各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中日两国人文地理高度相似,经济发展轨迹相当相似,日本的许多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正如研究界的一位前辈所说:

“国别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优势,避免劣势,并将其用于我自己的用途。”

正因为如此,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与日本经济相关的各种书籍和报告,并撰写了几篇与制造业兴衰、技术创新、消费变化等领域相关的研究心得。然而,在我看来,日本最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定是人口问题。例如,日本长期以来率先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结构一直是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即使整个国家都很老了或者经历了几次危机,日本的经济始终充满韧性。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会很糟糕,但很少有国家敢看不起日本。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此时此刻,在2018年国民经济数据公布后,人口问题再次成为我国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民经济的前景显得扑朔迷离。事实上,日本总体上经历过这些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抗衰老”过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些已经成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1

“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中,人是最珍贵的...只要有人类,地球上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

这位伟大领袖的话至今仍在回响。

这种说法的初衷是为了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出的“革命人口理论”,这种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毕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因素。

日本也不例外,故事开始于1946年。

当时,日本厌倦了长期战争,超过40%的国民财富被无情地摧毁。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仍不到战前最高水平(1934年至1936年的平均水平)的40%,30%至60%的工业设备已被摧毁,而主要制造产品的产量几乎已急剧下降到前一高峰时期的50%以下;甚至农业在战前也下降到了78%。再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工人失业,把日本描述为“人造沙漠”并不过分。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然而,这种阴郁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一系列政策倾向和改革措施的帮助下,日本国民经济开始强劲复苏,超过了1953年二战前的水平。自那以来,日本经济总量的扩张势头已经失控。它在1968年超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1987年超过了苏联,并被官方列为高收入发达国家...

至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结束,日本的gdp已经完全被中国超越,这是另一回事。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走出阴霾,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是因为人口的作用不可低估,多年来的人口红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人口红利?

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一个国家将会有一个黄金时期,劳动年龄劳动力(15~64岁)资源相对丰富,赡养负担较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与此同时,更多的劳动者可以从非生产性活动中解放出来,如赡养老人和儿童,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生产性活动,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这是人口经济学家族的“人口红利”。用白话文来说,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工作,这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就越高。

人口红利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早期的生育高峰,当时的日本人真的不像今天这样喜欢生孩子。根据日本内政和通讯部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日本国民经历了三次生育高潮,时间跨度约为26年:

(1)1946年至1949年,日本的出生率为33‰~ 34.3‰;

(2)从1950年到1955年,日本的出生率为11.7‰~ 17.4‰;

(3)从1967年到1972年,日本的出生率逐年达到10‰,1972年的出生率高达23.3‰。

正是这三波生育高潮促成了日本近30年的人口红利窗口,并间接带来了日本的经济繁荣。

我们可以用“人口抚养比”来解释这一论断。所谓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应生育多少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如果人口支持相对较低,说明劳动力供给充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56年到1970年代初,以及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日本先后经历了两轮低人口抚养比,对应两个人口统计窗口。同期,经济增长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可以认为,日本利用第一轮人口红利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同时利用第二轮人口红利实现了中高速经济增长。

当然,人口红利不是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唯一力量,但我们仍然关注人口。

2

有趣的是,在第一轮人口窗口结束之前,日本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超过7%,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日本是什么时候达到这条标准线的?答案是1970年。

出人意料的是,日本的老龄化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65岁以上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70年,人口达到729.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03%;此后,日本的老龄化形势越来越糟。到2017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增加到3417.6万,占总人口的27.05%(见图2),也就是说,每100名日本人中有27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值得一提的是,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老龄化演变速度要优越得多(见图3)。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口和总人口的比例都下降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0-14岁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到2017年,其值仅为12.89%,比1960年的30.15%下降了17.26个百分点(见图4)。

诚然,人口老龄化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各种负担,如劳动年龄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到制约等。正因为如此,每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寻找“抗衰老”之道,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也是“抗衰老”军队的一员。面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鼓励生育。具体而言,日本于1991年颁布了《育儿假法》,于1994年实施了《天使计划》,于2000年实施了《新天使计划》,于2001年修订了《就业保险法》,于2008年实施了《孕妇优惠计划》,并于2009年增加了产妇津贴。并于2013年实施了弹性产假...各种措施的目的自然是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然而,日本的老龄化程度仍在不可逆转地增加,生育率也在不可逆转地下降。这就像“人终究会变老”的自然法则。无论如何“抗衰老”,都很难恢复活力。

3

那么,老龄化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近年来,日本经济早已丧失了勇气,甚至经历了多年的负增长。在社会保障压力急剧增加的残酷现实下,大多数日本退休工人不得不选择再就业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日本的街道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出租车司机、工地护理人员、交通安全人员、高速收费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和清洁工。同时,由于老年人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专业技能,掌握新技术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然而,如果我们把日本经济的兴衰归因于人口老龄化,恐怕就站不住脚了。

如前所述,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即便如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要不是美日贸易争端日益加剧,国内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就不会陷入永远毁灭的深渊,更不用说“失去的二十年”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龄化并没有直接拖垮日本经济。实现人口红利肯定有两个积极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找到了一个关键的法宝,可以暂时克服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

这个法宝的名字叫做“人力资本红利”。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老龄化的加深将加剧劳动力的短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显著增加,投资回报将趋于下降。受此影响,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不再有利,潜在增长率将下降。然而,尽管人口结构的变化难以逆转,但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可以挖掘。特别是,随着劳动人口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提高,由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绝对数量下降和抚养比上升所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补偿,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换量”的新红利机会期。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这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本红利”,通俗地说,就是兵多力量大,数量不够,质量不够。

考虑到简单的统计指标无法描述这一概念,我们不妨从其他三个角度确认日本对人力资本红利的挖掘:

(1)提高教育水平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硬性指标,日本一直非常重视国民教育。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1965年到1981年,日本小学教育普及率为100%,中学入学率从70.6%提高到94.3%,大学入学率保持在30%以上。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1965年的284,330人增加到447,416人。此外,日本政府不断加大办学力度,各类学校总数不断增加。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2)性别结构优化

很久以前,日本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被深深禁锢。就教育而言,长期以来,女性的机会也比男性少。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重视妇女教育,通过各种措施,为男女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入学机会,并鼓励妇女接受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日本教育、文化和体育部的统计,1954年,日本男性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5.3%,而女性仅为4.6%;到1981年,高等教育中男女生的入学率分别为40.5%和33%,差距大大缩小。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3)提升就业结构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日本的就业结构也在升级。例如,从1965年到1981年,农业就业人数从1110万下降到557万,而服务业就业人数从2113万增加到3055万,工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这反映出人力资本正在涌入高附加值行业。

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人力资本红利在空之前就已经被培育和积累,并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释放出红利效应;加上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深入人心的“工匠精神”,日本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日本制造业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引进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自动化到全面建立高科技和大规模生产系统的逐步飞跃。原子能、电子信息、计算机、飞机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也有所增强。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更重要的是,在不断释放的人力资本红利的驱动下,日本的国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也是持续的。因此,1986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79.6美元,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正式进入高收入阶段。另一方面,缺乏人力资本红利支持的拉美国家仍在困境中挣扎。

因此,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相继上演了“夺人战争”。

4

如今,日本正在变老,经济增长放缓,但日本仍不可低估。

例如,在汤森路透评选的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中,日本以40家企业位居榜首,超过了美国的35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发布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报告也确认,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排名第一,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

又如,2017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30,000美元。据公开报道,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阶级划分的平等社会,每个人都公平平等地享有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而约80%的日本人认为他们属于中产阶级。

多么“不朽”的日本!

然而,不管人力资本红利有多有效,人们终究会变老。事实上,日本劳动年龄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老化。根据日本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50岁以上人口在日本劳动年龄劳动力中的比例为31.59%,而1968年为17.86%。相应地,30岁以下劳动力的比例从1968年的36.33%下降到2017年的18.65%(见图5)。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只会更多。

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此外,日本的总人口多年来一直在持续下降,2017年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01.1万。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最好的士兵都会枯萎。这不仅仅是人力资本红利,任何红利迟早都会被消耗殆尽。

毕竟,只要有人类,什么样的人类奇迹都可以创造;但是如果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说了算。我相信没有人想看“伟大国家空鸟巢”的故事。

幸运的是,日本的科技实力足够强大,国民收入水平足够雄厚,居民的综合素质足够好。他们仍然有资本和信心暂时对抗老龄化社会。

然而,解决普遍存在的“抗衰老”问题,任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场每个人都不能忽视的保护人口的战斗还远未结束。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日本绝不是唯一的一个。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付一夫;“老不死”的日本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