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5字,读完约3分钟

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和代表制是体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三大评价原则,有利于突破“sci优先”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最近发布的《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和确立正确评价方向的若干意见》,旨在打破“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高校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高校的科技工作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积极的引导,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发表sci论文不仅是展示和交流原创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继承和创新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有力手段。在国内高校科研发展的早期阶段,鼓励sci论文的发表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然而,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如果将sci论文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唯一指标,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会导致目标的丧失甚至异化。

人民日报新语: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目前,“sci至上”的关键问题在于论文数量与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因此,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打破科研评价中“唯论文、sci至上”的核心,就是要消除功利主义。突破“科学至上”的关键不仅在于突破,还在于坚守。探索建立能够合理衡量贡献价值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使用单一指标无法衡量科学研究和学术价值的多样性。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和代表性工作体系是体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三大评价原则,有利于突破“sci优先”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关键是要正确运用sci论文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简单地用sci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影响因子水平等指标来评价院系、学科和教师,从而形成盲目追求受欢迎度、高被引率和影响因子的取向。分类科研评价应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的论文评价和使用标准应结合代表性体系进行区分。同时,应强调解决基础研究的重大问题、重大的国家需求和重大的工业应用问题,并根据可及性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将其应用于诸如职称晋升等长期评估和诸如绩效核算等短期评估。还应根据可追溯性和问责制原则,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专家同行评估。

人民日报新语: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评价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价值取向的确立和重塑,是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将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学院和大学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要根据文件精神、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制定科技评估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

人民日报新语: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院长,本报记者赵主办)

人民日报(2020年2月28日,第12版)

标题:人民日报新语:破立结合,营造良好评价体系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