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2字,读完约2分钟

[人]“云岭模式”李华明

【故事】李华明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萨镇岩头村的一名村民。岩头村以其位于深山峭壁上的位置而得名。从邻村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被大石头堵住了,无法通过这条路。村民小组组长李华明组织和动员村民筹集资金,并派出劳动力修路。然而,由于工程的困难,这条路修了12年。2014年1月,岩头村终于完成了村道的最后一英里。现在,村子里的每个家庭都建了新房子,每个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该村已饲养了近4000只乌骨鸡,并建立了一家农家餐馆。所有贫困家庭都已脱贫。李华明被评为“云岭模范”,荣获2019年国家扶贫攻坚奖。

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暖闻热评)

[意见]

12年后,村里的路终于修好了;缺乏设备和资金未能阻止李华明和岩头村民修路...“想富先修路”,是交通不便的“硬骨头”啃掉并解决了岩头村致富的“困难”。如今,三歧种植、乌骨鸡养殖、农家餐馆、岩头村,这些曾经依靠天气获得足够食物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产业来摆脱贫困。

为什么我们要穿过乡村公路?这是因为强烈的发展欲望唤醒了岩头村。李华明说:“六个已婚女孩走了,孩子们要在山路上来回走两个小时才能上学。”村民生病时只能靠担架抬下去。”。群众的现实需要迫使他成为一个“愚公移山”。搬去石头城比过艰苦的生活要好。现在道路已经畅通无阻,60多岁的李华明仍在蓄势待发,并仍在询问如何进行现场分娩。李华明在群众修路的不懈努力下,也告诉人们“等待不是办法,有希望做到。”面对脱贫的困难,我们不应该坐等,而应该团结村民,通过努力创造一个世界。

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暖闻热评)

为了克服贫困,我们需要更多像李华明这样的愚蠢的人。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不能等待政府完全投资。明智的做法是先准备好可以做和应该做的工作;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群众自己,培养内生动力,变“我要发展”为“我要发展”。归根结底,减贫是“帮助”而不是“取代”。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热情起来,行动起来,我们才能真正通过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暖闻热评)

目前,脱贫已经到了决战和全面结束的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最困难的“硬骨头”。党员干部要勇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困难,各地的贫困群众要有雄心和信心,形成强大的合力,以“龚宇移山”的精神脱贫致富。

人民日报(2020年8月18日05版)

标题: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暖闻热评)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