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于凉认为,新基础设施建设是智能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新基础设施”表现出色,这也表明大规模投资这些领域是大势所趋。其次,各方都需要抓住机遇,准确弥补不足,为“新基础设施”注入更多活力,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最近,新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在2月3日至3月4日的30天期间,与“新基础设施”相关的任务在中央一级至少部署了五次。为什么它如此受重视?

事实上,“新基础设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5g商业化,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

自2019年以来,推广“新基础设施”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比上年末增加419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比上年末增加71.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1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可以看出,中国信息传播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随着5g商业化的稳步推进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力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也反映在新冠肺炎对肺炎的预防和控制上。

“智能测温巡逻机器人”、“无人飞行器消毒”和“无人运载车”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5g+各种新兴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远程办公、网络教育、无人商店等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造成的损失,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弹性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在发展“新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不足。

中经评论:“新基建”为何如此受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新基础设施”的进程加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与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础设施”具有科技和基础设施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强调5g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智能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收集、计算、模拟和反馈创造更多的新市场,促进消费升级。

中经评论:“新基建”为何如此受重视?

可以说,“新基础设施”背后有一个大企业。以5g建设为例,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因此,充分发挥“新基础设施”的作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长期竞争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最近,许多地方都在集中部署“新基础设施”。例如,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公布了总投资近34万亿元的“2020年重点工程投资计划”,其中包括“新基础设施”项目。然而,尽管大规模投资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良药,但它也有增加债务风险等副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新基础设施有一个理性而清晰的认识。第一,要准确弥补不足,避免洪水泛滥、盲目刺激的老路,严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符合地方发展目标的重要领域进行严格的资金投入;二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特点,制定倾斜投资,重点在人口流入地区增加5g、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等新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协调与合作应对政府、企业和其他资源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对私人资本参与“新基础设施”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中经评论:“新基建”为何如此受重视?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智能时代,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是智能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新基础设施”表现出色,这也表明大规模投资这些领域是大势所趋。其次,各方都需要抓住机遇,准确弥补不足,为“新基础设施”注入更多活力,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于凉)

点击图片进入主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供提交,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相关评论:“新基础设施”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空

市场参与者承诺参与“新基础设施”

标题:中经评论:“新基建”为何如此受重视?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