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地救援作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山体滑坡、矿难及人员失联等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作为新疆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间公益救援力量,凭借退役军人骨干优势与专业化建设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救援模式。本文以该救援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组织架构与救援实践,系统分析山地救援工作的开展方法与典型施救方案,重点探讨山体滑坡、矿难等特殊场景的处置逻辑,并结合当前发展困境提出优化路径,为民间应急力量的山地救援能力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民间应急救援;山地救援;施救方案;橄榄绿应急救援队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哈密市地处新疆东部,地形涵盖山地、戈壁、无人区等复杂地貌,受地质构造与气候因素影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同时矿山开采与户外探险活动的增多也加剧了山地应急救援需求。《“十四五”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民间救援组织已成为公共应急体系的重要补充。

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作为经民政部门审批、纳入国家应急管理部社会应急力量的专业社团组织,成立 6 年来累计实施各类救援 400 0余次,其中山地及无人区救援占比超 60%,其救援实践为研究民间力量山地救援机制提供了典型样本。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立足西北边疆特殊地理环境,剖析民间救援组织山地救援的运行逻辑,丰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社会力量参与的理论研究,填补边疆地区民间救援实践研究的局部空白。实践意义:系统总结橄榄绿应急救援队的救援经验与技术方法,针对山体滑坡、矿难等场景提出优化方案,为同类民间救援组织提升专业化水平提供可借鉴的操作路径。

二、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的组织架构与山地救援基础

(一)组织定位与队伍构成

作为哈密首支民间专业救援力量,橄榄绿应急救援队秉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以 “橄榄绿・守护平安” 为使命,主要承担山地搜救、自然灾害抢险等公益性救援任务,对市区范围内紧急救援实行全免费服务。队伍现有队员 90 余人,形成 “专业骨干 + 志愿者” 的梯队结构,其中党员和退役军人占比超过 65%,这种人员构成使其天然具备纪律性强、抗压能力突出的优势,为山地救援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在专业资质方面,队内持有急救、无线电操作等多项专业资质的队员占比超 80%,并配备救援车辆、卫星电话、AED 设备及无人机等专业装备,每辆巡逻车均按 “移动补给站” 标准配置,可满足复杂山地环境下的长时间救援需求。

(二)响应机制与保障体系

救援队建立了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市区救援 30 分钟内抵达、郊区及无人区救援 90 分钟内到达的快速反应目标。在 2025 年七角井无人区放羊人失联救援中,队伍于接警后 1 小时 16 分钟内完成 16 名队员集结、装备整备及路线规划,展现了成熟的响应能力。

保障体系方面,通过常态化技能培训、政企联动演练及爱心企业支持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建立队员保险保障体系,解决救援人员的后顾之忧。这种 “技能培训 + 装备保障 + 权益保障” 的三维体系,为山地救援的安全开展提供了支撑。

三、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山地救援的开展方法

(一)前期准备阶段:风险预判与能力储备

区域风险建档:针对哈密山地地形特点,救援队对伊吾县前山乡、哈熊沟等事故高发区域建立风险档案,标注地形特征、气候规律及救援难点,如鞑子沟区域因易受降雨引发洪水,被列为重点监控区域。这种精准建档使救援行动更具针对性。常态化技能训练:以部队训练标准开展山地救援专项训练,内容涵盖低岩角进出技术、绳索系统搭建、无人机搜索等关键技能。其中低岩角技术作为陡峭崖壁救援的核心技能,需严格遵循装备检查、生命线连接、分步升降等操作规范,最大限度降低绳索磨损与冲坠风险。政企联动演练:联合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矿山企业开展模拟救援演练,重点磨合 “信息共享 — 力量调度 — 协同处置” 流程,在 2025 年 “应急天山” 相关演练中,与专业矿山救援力量协同完成复杂地形救援科目。

(二)现场处置阶段:科学调度与技术应用

分级指挥体系:采用 “队长统筹 + 大队分工” 的指挥模式,接到救援指令后,由队长协调特勤、巾帼、赤焰等专业大队,根据任务性质配置人员装备。在伊吾县失联人员救援中,30 分钟内完成 4 辆救援车、12 名队员的集结部署,体现了分级指挥的高效性。立体搜索技术:构建 “无人机巡查 + 地面分队推进” 的立体搜索网络,无人机主要用于大范围地形勘察与目标定位,地面分队按扇形推进实施精准搜索。在七角井无人区救援中,无人机编队在耗尽电量前锁定失联者位置,为地面救援提供关键指引。安全防护规范:严格执行 “装备检查 — 风险评估 — 操作实施” 流程,队员必须穿戴个人安全背带、头盔等防护装备,在崖壁作业时强制使用牛尾绳连接生命线,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

(三)后期处置阶段:善后与经验转化

全流程善后服务:救援成功后开展伤员医疗处置、心理疏导及家属安抚工作,在五口之家无人区被困救援中,队员不仅完成车辆脱困,还全程护送群众至安全区域。对遇难案例则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协调,体现人文关怀。案例复盘机制:每起救援行动后召开复盘会,梳理处置亮点与不足。如将伊吾县救援转为实战拉练,针对山地河流环境与沙漠救援的差异总结技术要点,形成专项训练方案。

四、典型山地突发事件的施救方案

(一)山地人员失联救援方案

以 2024 年哈熊沟夜间徒步失联救援为典型案例,该方案适用于未开发山区、无人区等复杂环境下的人员搜救。

响应启动:接警后 15 分钟内完成信息核实,明确失联人员数量、失联时间、最后定位及携带物资,同步对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获取区域地形数据。力量部署:组建 3 支搜救小队,每队配备 4 名队员,携带无人机、无线电、急救包及夜视设备,按 “近点辐射、远点合围” 原则划分搜索区域。搜索实施:无人机优先开展夜间热成像巡查,地面分队沿失联人员行进轨迹逐步排查,重点关注水源地、避风处等可能停留点。在哈熊沟救援中,通过该模式历经 5 小时在 7.6 公里外找到被困人员。救援收尾:对被困人员进行身体检查与能量补给,评估返回路线安全性,必要时采用绳索技术协助转移,同时向家属反馈情况并开展安全宣教。

(二)山体滑坡救援方案

结合哈密山地地质特征,制定 “探测先行、分级施救、联动保障” 的处置方案。

风险评估与侦查:抵达现场后首先设立警戒区域,通过无人机勘察滑坡范围、垮塌体量及可能的二次滑坡风险,使用生命探测仪对掩埋区域进行初步扫描,严禁盲目进入危险区域。人员搜救流程:

• 一级搜救:针对可见被困人员,采用手工挖掘结合破拆工具作业,避免机械施工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

• 二级搜救:对生命探测仪发现的疑似区域,搭建临时支撑系统后实施精准挖掘;

• 三级搜救:滑坡稳定后开展全面清理,配合专业部门核实人员伤亡情况。

协同保障:立即联动消防救援力量与医疗单位,明确救援作业区与医疗急救区的衔接通道,同时协调气象部门提供实时天气预警,防范降雨引发二次灾害。

(三)小型矿难辅助救援方案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要求,结合民间救援力量定位,制定辅助性救援方案。

前期协同:接到救援请求后,第一时间与矿山专职救援队对接,明确救援职责边界,主要承担外围警戒、人员转运及物资输送等辅助任务,不擅自进入核心灾区。现场处置:

• 外围保障:在矿山入口建立临时转运点,协助转运救援设备与医疗物资,使用无人机勘察矿区周边地形,规划最优运输路线;

• 人员安置:搭建临时休息区,为撤出人员提供基础医疗处置与心理疏导;

• 技术支持:在专职救援队指导下,利用无线电设备保障现场通讯畅通,协助监测矿区周边环境安全。

后期配合:救援结束后协助清理现场物资,参与救援过程复盘,总结辅助救援经验。

五、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山地救援的现存挑战

(一)专业能力的场景适配不足

尽管队伍在常规山地搜救中经验丰富,但在山体滑坡、矿难等特殊场景下仍存在短板。一方面,缺乏大型破拆、深层生命探测等专业设备,难以应对大规模垮塌救援;另一方面,队员虽具备基础救援技能,但未接受过矿山救援等专项培训,对井下瓦斯监测、巷道支护等专业要求难以满足。

(二)联动机制尚不完善

与政府应急体系的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纳入统一的应急调度平台。在 2025 年七角井救援中,虽完成了高效自主响应,但与当地消防、医疗等力量的联动衔接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效率。这与广东省 “省级指挥中心 — 市级指挥中心 — 现场指挥部” 的三级联调架构形成明显差距。

(三)可持续发展保障薄弱

作为公益组织,队伍运行主要依赖爱心企业捐赠与社会资助,资金来源不稳定。在装备更新方面,无人机、救援绳索等设备损耗较快,但缺乏固定的更新经费;在队员保障方面,虽已建立保险体系,但高风险救援任务的额外保障仍显不足。

(四)社会认知与参与度有限

公众对山地救援知识的匮乏不仅增加了救援需求,也给救援工作带来阻碍。部分户外爱好者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且未告知家人行踪,导致搜救难度大幅提升。同时,社会志愿者招募面临 “专业门槛高、参与时间难保障” 的困境,队伍梯队建设压力较大。

六、山地救援能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能力提升体系

专项技能培训:与新疆矿山应急救援总队等专业力量合作,开展山体滑坡、矿难救援专项培训,重点学习灾害机理、专业设备使用及安全防护规范。借鉴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技术培训经验,将低岩角进出等核心技术纳入常态化训练考核。装备精准升级:通过政府采购补贴与社会捐赠结合的方式,重点配备山体滑坡救援所需的液压破拆工具、边坡监测设备,及矿难救援用的防爆通讯设备,建立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实战化演练:每年至少开展 2 次跨部门联合演练,模拟山体滑坡、矿难等复杂场景,重点磨合与政府救援力量的指挥协同、信息共享及战术配合流程,参考广东省 “双盲演练” 模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二)完善与政府应急体系的联动机制

纳入统一调度:积极对接哈密市应急管理部门,争取纳入当地 119 消防指挥平台,实现 “同预案、同指挥、同调度”,提升响应效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合作,获取山地地形、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气象预警等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风险数据库,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撑。明确职责分工:参照 “专业攻坚 + 辅助保障” 的协同模式,与消防、矿山等专业救援力量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不同灾害场景下的职责边界,形成救援合力。

(三)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多元化资金筹措: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承接应急知识培训、社区安全宣教等任务;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吸引社会持续捐赠,保障队伍常态化运行。健全队员保障体系:优化保险方案,增加高风险救援任务的保额;建立队员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队员给予表彰奖励,提升队伍凝聚力。强化梯队建设: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高校合作,建立志愿者招募基地,开展 “基础培训 — 专项实训 — 实战考核” 的三级培养模式,构建稳定的人才梯队。

(四)深化社会协同与宣教工作

普及救援知识: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发布山地安全知识,制作 “户外探险安全指南”“山体滑坡避险技巧” 等系列内容,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与户外俱乐部、矿山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邀请群众参与开放日活动,展示救援装备与技能,增强社会认同。

七、结论

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凭借 “退役军人骨干 + 专业化建设” 的发展路径,在哈密山地救援实践中形成了快速响应、立体搜索、人文处置的鲜明特色,其针对人员失联、山体滑坡等场景的施救方案,为民间力量参与山地救援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面对特殊灾害场景的专业需求、与政府体系的协同不足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等挑战,队伍仍需通过能力升级、机制完善、保障强化及社会协同实现突破。

民间应急救援力量作为公共应急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发展离不开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广泛参与。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 “专业立队、协同强队、公益兴队”,才能在山地救援等领域持续发挥作用,为保障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基础规范 . 2024.

[2]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探索社会应急力量联勤联训联战新模式 . 应急管理部官网,2025-04-12.

[3]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 . 2026.

[4] 新疆橄榄绿应急救援总队。救援行动动态 . 抖音平台,2023-2025.

[5] 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建设发展调研情况 . 2025-04-14.

作者简介:

 

 

迪玉林 共产党员 研究生学历 现任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队长,军旅生涯中曾参与拜城洪水救援获嘉奖,救人事迹登《解放军报》。退伍后,他在矿山企业负责安全工作,累计参与 12 名遇难矿工搜救转运,积累丰富应急处置经验;还为参核老兵调研提建议,推动国家完善其保障政策。

2025 年救援队成立后,他融入多领域经验,建 “每月一训” 制度,带队实战救援:南湖沙漠夜救中,20 分钟集结,创新 “牵引机战术” 8 小时奔袭 278 公里救人;伊吾县搜救时借势开展拉练,同时吸纳老兵、宣讲国防知识,以专业与担当领军救援。

 

标题:民间公益救援力量的山地救援实践与发展路径研究 —— 以哈密市橄榄绿应急救援队为例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4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