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82字,读完约6分钟

摩擦热点,寻找代言...狂热中的许多“独角兽”是真的吗?似是而非的高估值背后有多少水?追逐资本后会不会有“鸡毛遍地”的现象?

新的上市规则即将出台,将“独角兽”毫无悬念地登上互联网热门搜索名单,成为继“黑天鹅”、“灰犀牛”和“大白马”之后又一个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刷屏词。

摩擦热点,寻找代言...狂热中的许多“独角兽”是真的吗?似是而非的高估值背后有多少水?追逐资本后会不会有“鸡毛遍地”的现象?虽然市场很受欢迎,但担忧是不可避免的。

热点:分享“独角兽”政策红利

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创新型企业试点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意见》。这项新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优秀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也将今年升温的“独角兽”热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3年,牛仔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艾琳·李(aileen lee)首次提出了所谓的“独角兽”企业。它最初被定义为“外部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初创企业”,而“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club)被用来指那些发展迅速、能给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的罕见初创企业。

2018年初,“独角兽”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热门词汇。从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JD.com)等海外上市的“巨无霸”到各种刚刚获得融资的“互联网+”企业,“独角兽”的各种概念令人眼花缭乱。

在a股市场,即将到来的资本盛宴也令各方垂涎。与小米等“独角兽”相关的概念股连登在涨幅居前,许多上市公司已发布公告,宣传人际关系和“攀亲戚”。

事实上,业界对“独角兽”的定义,大多沿用海外风险投资的共识,即成立不到10年、有外来融资或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企业,被归类为“超级独角兽”。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欣杰认为,batj在美国上市不在“独角兽”的范围之内,更别说发行“独角兽”回报了。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试图获得“独角兽”政策红利的热点行为,不要被随机支出所蒙蔽。

寻找“背书”:获得未来上市的优先条件

自从监管当局发出支持创新企业上市的信号以来,各种各样的“独角兽”名单和目录相继出现。其中,《2017中国联通企业报告》曾在互联网上疯传,该报告于3月下旬被科技部授予。

在这164家企业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占30%以上。许多陷入舆论漩涡的p2p企业和与比特币开采相关的Bitland被赫然列出,引发网民争议。

尽管科技部后来澄清说,它没有参与“独角兽”企业名单的评选和发布,但这份标有“科技部火炬中心”字样的名单仍被一些投资者视为认可。因此,被选中的企业相互庆祝,而从名单上除名的企业则询问如何挤进名单,以便为今后的上市保留优先条件。

为了吸引创新企业落户,许多政府还打出了“独角兽”牌。成都想建世界上第一个“独角兽岛”,天津想建“独角兽楼”,珠海成立“独角兽投资基金”...

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只独角兽,带着背书直接走向股市?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试点范围给出了答案: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与集成电路、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的非上市企业。

兴时投资合伙人兼首席策略师刘珂认为,界定行业范围和规模的门槛,将有助于防止一些企业冒充“独角兽”,扰乱资本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与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医疗保健等领域的美国独角兽不同,中国目前的独角兽更多来自消费和商业服务行业,如文化、娱乐、教育、游戏、旅游和物流。王欣杰认为,中国应该更加重视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等“四新”产业。“这不仅有助于资本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更加平衡。”

新华社评:众多“独角兽”是否货真价实?

严格防范“独角兽陷阱”

监管层对“独角兽”的“偏好”是为了吸引国内优秀的新经济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鼓励一级市场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培育和开发更多的“独角兽”。

然而,业内有人担心,创新型企业ipo“估值不低于200亿元”的界定标准,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通过最后一轮融资“热身”,通过虚假的高估值达到“独角兽”标准。

事实上,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就有超过1000亿的资金涌入了像贝塔直播和寒武纪科技这样的独角兽企业,而且这些企业的估值也有所上升。

此外,《意见》还规定,尚未实现盈利的试点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试点企业实现盈利前不得减持上市前持有的股份,但存在意外股东和股权投资机构的机会。

信达证券指出,对于未来可能通过ipo登陆a股的“独角兽”,利润指标的缺失可能会增加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波动性,投资的灵活性和风险也会同时增加。

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表示,进入资本市场的“独角兽”应该是在新兴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果一些“独角兽”在自己的产业价值链中没有明确的位置,过热的投资和高估值可能会变成一场“传递包裹”的游戏。

国泰君安(601211,诊断股)(港股02611)前首席经济学家谢荣兴建议,鉴于可能出现“独角兽陷阱”,监管部门应在调整上市规则的同时修改减持标准,如规定创始股东、最后一轮融资方和所有风险投资股东必须在三年后减持。控股股东,包括最后一轮融资方,应有三年的业绩承诺,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必须按一定比例减持股份

如何确保进入“绿色通道”的“独角兽”是真的?如何避免“准独角兽”以巨大的估值充斥市场?如何防止上市后抽逃资金,给a股留下“鸡毛遍地”的局面?这不仅是市场的焦点,也是相关系统设计的难点。

标题:新华社评:众多“独角兽”是否货真价实?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