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42字,读完约11分钟

中国古代历史绵延数千年,不愧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现代中国已经发展了70年,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历史,放眼世界,我们可以从过去中学习,帮助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切都是一片废墟,世界处于冷战之中,对抗被封锁。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在过去的70年里,它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都有很大差异,发展方式也大不相同。但总的来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同期的世界平均增长率(70年代除外,见图1,名义增长率)。前30年的艰苦努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教育基础;未来40年的改革开放开创了更快发展和融入世界的新局面。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图1: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比较

在过去的70年里,时间过得飞快,经济和金融,以及天气数不胜数,就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由于文字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略述一二。作为一个重要的开端,中国人民银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并开始发行国家货币——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于1949年;1951年成立农业合作银行;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通过;1977年,银行独立组织体系恢复,高考恢复;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改革;1979年,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1983年,《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颁布,各专业银行转制为商业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并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0年,第一个期货交易所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清算三角债务;1992年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3年颁布了《金融体制改革决定》,颁布了《宏观调控十六条》;1994年,外汇制度改革,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实施了《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1997年,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发行专项债券,向四大银行注资;1999年,成立了四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推动了国有银行的改革和上市,并提出银监会应履行其银行和信托监管职责;2003年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上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2013年的"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供应方结构改革;《外国投资法》于2019年通过(详见附表和大量历史记录)。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成立的国家统计局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历史。基于这份珍贵的记录,我们可以追溯中国发展的许多方面,加深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以及我们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原则的理解。

任何国家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经济发展。一个繁荣的国家必须有良好的经济。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经济原理和经济发展。在这里我们试着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记录,做一些基本的分析和观察,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由于信息和时间有限,难免会有遗漏。请随时给我们你的建议。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产品生产。全社会产品的生产价值之和就是生产总值(以下简称“产值”),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每年经济活动的总成就。图2显示了中国过去70年的产值变化的历史数据(图中的粉红色正方形列)。产值(按现价计算,也称为名义产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0.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扣除价格变动后,年均增长率为8.1%,其中前30年年均增长率为5.9%,后40年年均增长率为9.3%。在经济学中,国内生产总值=产品数量×产品价格,因此,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产值的变化。图2中的紫色曲线显示了价格指数(整个经济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以1952年(基准年)为100,物价指数基本稳定,前30年(1952-1977年)通货膨胀率很低;1978年后,它在1978-1992年、1993-1995年、1995-2003年、2003-2011年和2012-2018年迅速增长。在图2中,蓝色和橙色曲线分别显示了实际产值和名义产值的增长率。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77年,它们几乎是一样的,因为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非常低。1978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时期,这反映了价格因素对产值的影响。在过去的70年里,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相对较高,但也包括显著的周期性波动。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图2:产出增长和价格因素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的人均产值低于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均产值迅速接近世界人均产值水平(见图3)。中国产值占世界的比重也从1995年前的3%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16%(见图4),而同期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22%下降至18%。

图3:中国与世界人均产值比较注:世界人均名义产值也包括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人均约10,000美元。

图4:中国人口产值的世界份额

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货币供应(以下简称“货币”)。货币是经济中用于交换产品的通用等价物(钞票中介),主要包括钞票(现金)和存款,即货币=钞票+存款。货币总量通常与经济规模(总产值)密切相关。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是通过银行发放贷款(货币发行)。值得注意的是,货币的本质(即货币供应的总量)和包括货币在内的更广泛的概念——金融的本质,是经济中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资源的融资(借贷)。图5中的橙色方框表示历年的货币总量,从1952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7%。其中,前30年平均增长率为9.9%,但前期波动较大,后期相对稳定;在过去40年中,总体平均增长率为19.7%,早期较高,后期有所下降。图5中蓝色曲线代表的通货膨胀率与红色曲线代表的货币增长率密切相关。从观察可以看出,较高的货币增长率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图5:货币(供应、增长、通货膨胀和价格)

钞票、存款、贷款和货币总量的历史变化可以在图6中进一步看到。这四个变量反映了传统银行核心存贷款业务的规模。也许是因为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国家统计局有几个不同的统计口径。为了系统地比较不同口径之间的差异,图6中还列出了其他三种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其中,绿色曲线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产负债表”的统计数据,不仅包括上述传统银行的核心存贷款业务,还包括债券投资、储备资产、股权及其他投资、国际资产和负债等科目,因此该统计口径大于传统银行业务口径。紫色曲线是“其他存款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统计,该统计口径包含“其他存款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因此该口径大于上述信贷收支口径。棕色曲线代表所有机构资助的所有融资主体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本流动表”计算。因此,本科目是包括或超过上述所有科目的最大口径。遗憾的是,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不够完整,细节不够充分,因此需要改进准确的分析和解释。最后,蓝色正方形列表示累计国民储蓄总额,即累计实物资本形成和净出口总额。它可以看作是实物资产总额和国外资产总额的总和,即可以“借”的累计总额。金融包括所有的社会调节活动,通常包括几种基本形式,如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除了前面提到的银行。2017年,股票累计融资额(1997-2017年)为12.0万亿元,债券年末托管额为75.0万亿元,保险资产总额为16.9万亿元,信托资产总额为26.2万亿元,基金资产为11.6万亿元。同期,银行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图6:金融(货币、银行、信贷、非银行)

如上所述,金融代表经济中的融资(债务)总量,而产值代表经济中的生产总量。因此,二者之比可以衡量经济中融资与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因为融资总额可以与几个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所以融资与生产的比率也有几个不同口径。在图7中,红线表示货币产值的比率,蓝线表示信贷产值的比率,绿线表示金融总产值的比率。货币产出比与信贷产出比非常接近,数据历史相对完整。财政与生产比率的趋势与上述两者相似,统计科目最齐全,但历史数据相对较短。以货币与产出的比率为例,这一比率在头30年很低(从1952年到1977年平均约为40%),在过去40年里继续上升(2018年达到210%)。这一标准也是国际上经常引用的债务产出比指标。图8显示了中国货币与产品比率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比较。1978年后,中国货币与产品比率的增长率继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图7:货币产出比率、信贷产出比率、金融总产出比率

图8:中国与世界的货币生产比率

经济学中第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效率。如果年产值代表一个经济体的整体产出,国民储蓄(产值-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可以代表经济效用,累计国民储蓄总额代表一个经济体作为经济产出的物质基础的历史积累(资本),那么整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效率可以用当年的产值除以当年的实物资产总额来衡量。图9中的红方代表累计国民储蓄总额(不包括折旧),从1952年的126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4.69亿元。绿色曲线是经济的总体资本效率(当年的国民储蓄除以当年累计的国民储蓄总额)。据观察,在头30年中,除了1958年至1963年期间,平均波动约为5%,在过去40年中,大约在10%至20%之间。在过去70年中,出现了八次大的波动,即1953-1955年、1956-1962年、1963-1969年、1970-1976年、1977-1983年、1984-1990年、1991-2002年和2003年。三个最大的波动期是1956-1962年、1991-2002年和2003-2010年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图9:资本效率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在过去的7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体上保持了高增长率和高投资回报率。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它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和效率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效率呈现下降趋势,整体债务处于较高水平。然而,根据货币产出比指数,2016年后债务增长趋势出现逆转,表明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见图7)。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中国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本文摘自《中国证券报》2019年第10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证券业迈向新时代》特刊)

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19。

[2]《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年鉴》[M]。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2018。

[3]“辉煌70年”写作组。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五年数据表。官方网站。发表日期:2015-02-12。

[5]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标题:朱云来:中国经济金融70年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