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3字,读完约3分钟

文化创新永无止境。在时代的浪潮中丰富和创新新的节日文化形式,不仅是对春节的否定,也是无尽的春节背后的驱动力

转眼间,就到了农历新年,中国大地上涌动的人群显示出这个古老节日的活力。然而,几乎每年,我们总会听到“年味淡”和“旧俗只俗”的感觉。今天的农历新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年味”如何吸收时代的韵味?当新与旧相互推动时,这实际上是我们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个机会。

从历史上看,春节假期的内涵是在长期的渗透中形成的。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年”的本义是指农业的时间尺度,一年是粮食的生长周期。汉武帝时,太初历法制定,十月改为孟春,正月初一庆祝春节的习俗逐渐形成。两千年来,春节文化形成了以祭祖、推陈出新、迎新、祈福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礼仪规范,根植于中华文明圈深厚的文化认知结构中,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所谓的“新年口味”实际上包含在这些新年仪式中。

人民日报新论: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新年的形式和习俗是与时俱进的。过去,媒体信息不发达,新年的娱乐活动仅限于家庭成员。1956年,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播出了梅兰芳、侯、、老舍和巴金等老一辈文艺家的春晚,为春晚打开了大门。随着电视的普及,央视春晚的文化盛宴赋予了新年新的文化魅力。近年来,互联网对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了深刻的重构力量,从网上拜年、网上联欢到红包大战和聚福活动。文化创新永无止境。在时代潮流中丰富和创新节日文化的新形式,不仅是对春节的否定,也是无尽春节背后的驱动力。

人民日报新论: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

变化与不变的辩证法提醒我们,面对娱乐和大众文化的冲击,比传统节日文化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现代体制下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新陈代谢和创新。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整合和传承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文化命题。我们应该相信春节的核心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只有构建符合现代文化审美的节日仪式和文化形式,才能告别“口味渐淡、风俗渐变”,让春节一如既往地成为中国人生存的精神港湾。

人民日报新论: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

继承不容易,但创新仍然困难。毕竟,文化是一种深层的精神追求,许多流行的春节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浅层文化”。虽然像《红包大战》这样的新事物给春节带来了一种接近全民参与的文化娱乐形式,但就精神文化而言,互联网并没有增加中国人所期待的“新年品味”,也缺乏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化内涵。网络文化的缺陷也增加了文化更新的隐忧。然而,技术进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互联网能给传统文化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值得珍惜和保护。

人民日报新论: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

文化是时代的美酒,也是我们对未来的精神皈依。中国新年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回顾它的迭代过程,收集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形式、载体和资源,我们将能够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的支持下拥抱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未来。

(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当代文学批评中心主任)

人民日报(2018年2月12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新论: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