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2字,读完约3分钟

据中央电视台1月16日报道,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暴露了自己的丑陋”:保德县桥头镇的一个扶贫项目尚未竣工,群众还没有吃到水,镇政府根据竣工验收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当地纪律检查和监督委员会调查和处理了这一事件,其中一些党员和镇政府的干部欺骗扶贫项目。事件曝光后,群众都咬牙切齿,对纪检部门的调查拍手称快。

人民网评:脱贫攻坚必须对弄虚作假零容忍

这真是令人震惊。扶贫项目涉及困难群众,为什么没有人监督他们?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再到竣工,扶贫办的同志和分管扶贫的领导去了哪里?怎么会被误报呢?

近年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虚报贫困户材料,骗取危房改造补贴等...扶贫领域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本应是惠泽贫困群众的扶贫资金,却被一些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变成了唐僧的肉。扶贫和欺诈是一个严重的作风问题,它不仅会践踏社会公平的底线,而且还会对人民失去信心;它还会损害政府的整体形象和威望,阻碍消除贫困的进程。

人民网评:脱贫攻坚必须对弄虚作假零容忍

腐败和不健全的工作作风在任何领域都会存在,但在扶贫领域,腐败和不健全的工作作风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更加严重。无论是小贪婪还是大贪婪,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有需要的人已经生活困难。如果专项救助资金被挪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很难有反馈渠道。因此,需要严厉打击扶贫领域的腐败。

扶贫领域存在欺诈现象,也说明扶贫领域存在着调查责任缺失、监督弱化、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现象。对查出的问题,除了处理具体经办干部外,地方上负责监督管理的干部决不能姑息。希望当地政府部门能相互借鉴,严格调查类似问题,同时向外界公布处理情况,不能掉以轻心。

近年来,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关规定,将扶贫成效作为贫困县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影响领导干部的政绩――对扶贫工作不力、效果不佳、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追究责任。扶贫根本不应该浇水,所以我们必须抓到底。扶贫和欺诈、追求短期效果和“数字扶贫”是典型的虚假风格。只有坚持对扶贫欺诈的零容忍和严格问责,才能彻底改变扶贫工作的作风。

人民网评:脱贫攻坚必须对弄虚作假零容忍

目前,精准扶贫已进入最困难时期。深入治理扶贫中的腐败和整顿工作作风表明,腐败和不健全的工作作风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加以纠正,很可能影响扶贫目标的准确实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必须确保到2020年,在我国目前的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所有贫困县将脱帽解决整个地区的贫困,从而摆脱真正的贫困。摆脱贫困和解决关键问题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期限越来越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入水中,感受真理,采取实际行动,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标题:人民网评:脱贫攻坚必须对弄虚作假零容忍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