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2017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年”,这在股票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例如,2017年,中国证监会作出了224项行政处罚决定,罚款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44人被禁止上市,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的数量、罚款的数额和禁止进入市场的人数都创下历史新高。

作者:独立财经作家,专栏作家皮海舟

2017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年”,这在股票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例如,2017年,中国证监会作出了224项行政处罚决定,罚款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44人被禁止上市,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的数量、罚款的数额和禁止进入市场的人数都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交易所还站在监管的第一线,配合证监会全面实施严格监管。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2017年共实施了90起纪律处分,同比增长近30%;根据渐进监管的理念,防止小案件变成大案件,防止大案变成大案,共采取了4,942项监管措施,涉及5,373个市场参与者。其中,主要监督了8种违法行为。这八种违法行为是:一是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重大恶性违法行为;二是证券的异常交易行为;第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规;第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违法;五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和停牌复牌违规行为;第六,上市公司股东和董事非法买卖股票;第七,公司披露的重大违规问题;第八,公司债券发行人违规。

皮海洲:“穿透式监管”穿不透A股市场的软肋

新年伊始,上海证券交易所为2018年设定了一个监管重点:实际的控制者将得到全面的“照顾”。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负责人表示,探底仍是2018年一线监管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监管,通过渗透监管和实体监管,让市场看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真实面目,严格规范实际控制人的行为,杜绝主体炒作、忽隐忽现重组和变相转股等不良行为。

皮海洲:“穿透式监管”穿不透A股市场的软肋

对实际控制人实施“渗透监管”,显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2017年对八类违规行为重点监管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去年的八种违规行为包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违规行为。在新的一年里,这是重中之重,有必要对实际控制人进行“渗透监督”,这实际上体现了监督的连续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实际控制人的“渗透监督”来与前一年八类违规行为的重点监督相比较。我相信,201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的八类违规行为在2018年也将得到“关注”。

皮海洲:“穿透式监管”穿不透A股市场的软肋

应该说,对实际控制人进行“渗透监督”是必要的。毕竟,与上市公司的监管相比,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常是站在幕后的,但他们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实际控制人甚至依靠自己的控制人身份来支付空上市公司。因此,实际控制人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不可低估。在这方面,鲍为a股市场设置了负面

从信息透明度的角度来看,这种“渗透监管”使市场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实际控制人的信息。然而,这种“渗透监督”并不是万灵药,有时它是一种废力。再者,“渗透监督”有时有“不可渗透的”,但也有“不可渗透的”东西。

例如,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中银国际(600610)实际控制人的“渗透监管”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和肯定。2017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中一达三方负责人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2016年4月以来股权“隐性”变动和年报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给予纪律处分。中银国际原实际控制人何晓阳、深交所甘源第一大股东李颖等受让方受到公开谴责,公司时任董事受到通报批评。这是监管机构发现上市公司控制权被不当使用的最新监管案例。

皮海洲:“穿透式监管”穿不透A股市场的软肋

问题是,尽管中益达的实际控制人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监督”,但最终的惩罚仅限于公开谴责和知情批评。这种纪律处分是否过于低调,使得这种“监督”过于薄弱?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渗透监督”在面对惩罚时难以“渗透”,成为一种“废力”。毕竟,这种纪律处分,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太无力了。“渗透监管”最终是a股市场受到重罚的局面。

皮海洲:“穿透式监管”穿不透A股市场的软肋

本文转载自《海州谈股票事务》。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皮海洲:“穿透式监管”穿不透A股市场的软肋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