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4字,读完约4分钟

2010年,当四个汉字“英利在中国”出现在南非世界杯上时,它们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世界杯,用这个星球上几乎每六个人都知道的词语展示他们的品牌。

中国英利也让许多中国企业渴望搬迁。世界杯的广告可以让全世界数十亿观众偶尔看到它的品牌,而这些品牌词在后期的各种视频剪辑和体育节目中会不时出现。例如,在我们回顾2010年世界杯的视频中,我们还会不时看到“中国英利”,它似乎比普通的电视和互联网有更强的效果。

像足球一样,强大的企业可以在世界杯上做广告,这种力量就是金钱。中国企业在海外体育场投放广告并不少见。出现在今年世界杯上的海信电视,赞助了2016年欧洲杯,并使用了品牌工人害怕的限制性词汇——“中国第一”。其他三家赞助世界杯的中国公司——蒙牛、万达和维沃——都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品牌,这是大多数海外赞助商的做法。

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上述四家中国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在探索国际化,都意识到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完成许多关键问题。世界杯广告可以被视为“品牌国际化”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在业内许多人眼里,这四家公司在世界杯上的广告行为无疑是烧钱,但他们能达到什么效果却不得而知。但对企业来说,世界杯广告是一种信用背书,即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授权内容可以印在企业标识旁边,意思是“我们是世界杯的合作伙伴”。

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然而,市场不会购买这种“世界杯伙伴”的账户。广告被投放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后,中国英利的影响力可能有所提升。然而,当它再次被纳入2014年世界杯时,中国英利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股价不断下跌,逐渐被世界杯观众遗忘。中国英利在2017年损失了5.1亿美元,其下降不是由于世界杯的广告行为,而是主要与市场低迷、自身管理不善和国际化困难有关。因此,公司无法再“进入世界杯”,只能接受“被淘汰”的事实。

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在中国,许多企业的品牌建设处于一种双面的误解之中。一种类型的企业认为品牌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企业的信息,所以它会到处放广告,迫使人们记住品牌的名称和他们能做的事情;另一种企业认为品牌是虚拟的东西。只要产品做得好,“酒不怕巷子深”,所以他们就不会用心经营品牌工作。品牌和产品相辅相成,大多数企业需要同时推广品牌和产品,才能在经营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要打造一个国际品牌,我们需要整合许多因素,如产品质量、产品受众、产品风格、企业文化、企业愿景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缺乏品牌力的产品就像行尸走肉,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到处都很难被消费者认可;没有质量的品牌是虚幻的,从一开始就会遭到消费者的抵制。有了质量和品牌的结合,产品才能有血有肉,国际化的大门才能打开。如果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上只持续投放广告,而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不匹配,他们就会被淘汰,错过世界杯。

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品牌的建立更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从品牌的初始建立到最终的经济回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释放的经济效益可能并不乐观。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就像“走出去”,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包括了解国家的政治理念以避免品牌出口过程中的外交问题,了解彼此的法律制度以避免品牌建设中的各种风险,了解彼此的隐性地方保护制度以防止品牌建设无法进行。

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不是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因此,建议限制海信电视。如果海信电视的海外消费者将来得不到好的体验,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款产品在中国是第一款,其他中国产品肯定会更差。”这可能只是海信电视的一个危机公关,但它将对中国制造业和中国智力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民族品牌的国际地位。显然,这种负面影响不是海信能够承受的。

标题:宋清辉:世界杯不是企业品牌“护身符”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