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8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一篇题为“恐怕牛娃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朋友圈子里广为流传。文章中提到一所著名学校招收了8000多名学生。经过三轮网上选拔、计算机测试和面试,只有60名学生被录取,激烈的竞争令人咋舌。在名校的光环下,许多家长都小心翼翼地写下了“牛娃的简历”,希望为自己的孩子赢得一张“准考证”。

三个半月的发言时间,了解核反应堆,学习功能和限制...这些自称的单词会来自学龄前儿童吗?几天前,一所著名学校公布了许多“神童简历”,显然是被家长抓住了。面对“择校”竞争的残酷,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急功近利。

这是许多父母的教育期望,希望他们的孩子在成龙和凤凰城的妇女,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本应遵循儿童身心成长和教育规律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被赋予了“出走”的紧迫性和焦虑。一方面,“不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输”的思想已经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另一方面,儿童培养的“前进”越来越过分。在3岁的时候,他们会在6岁的时候学到他们应该学的东西,在6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在10岁的时候完成了他们的课本。“孩子有无限的智力潜能”和“学得越快越好,发展得越快”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拔苗助长的教育要不得(纵横)

儿童教育启蒙和知识深化有其自身的渐进发展规律,因此我们不应操之过急。幼儿期是孩子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阶段。教育应该注重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父母不必为孩子的“智力成就”感到骄傲,比如他们能识别多少单词,背诵多少古诗,以及如何解决复杂的练习题。

“拔苗助长”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孩子在适当的年龄时,很容易学到很多知识。去培训班提前学习不仅会给父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会让孩子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死记硬背、记忆上,甚至错过个性发展。和质量培训的机会;给孩子过多的学习计划很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这不仅不能学好,还会为未来的正规教育埋下“厌学”或“自满”的隐患;高等教育所显示的早期智商优势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真实能力,而是一种基于“笨鸟先飞”的神童错觉,很有可能在未来陷入“伤害中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拔苗助长的教育要不得(纵横)

看着父母发明的“神童简历”,有不少不切实际的夸大其词。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诚实的自我展示是否会误导孩子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神童简历”背后的家长焦虑,摒弃鼓励年轻人的功利考虑,使教育思维回归理性和务实。

(节选自4月23日的《河南日报》,原名《神童简历》)

人民日报(2018年4月24日05版)

标题:拔苗助长的教育要不得(纵横)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