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1字,读完约3分钟

准备换工作,但发现许多雇主将招聘门槛定为“35岁以下”;我想再打一次,但是我的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都不如以前了……35年的现象让很多辛苦工作多年的白领都感到压力。如何缓解职业困难,实现自我完善?在本期中,我们谈一谈出版三篇与读者探讨职业发展的稿件。

编辑

职业发展的顺畅渠道

王鹏

从表面上看,“35岁现象”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两难选择。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它也离不开外部环境,如工作场所生态和公众舆论。

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提前计划是明智的。然而,除了个人正确的心态和自觉加强学习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我们应该创造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拓宽职业发展渠道。雇主应该努力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场所的焦虑。

人民日报大家谈: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

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不需要夸大职业焦虑。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展望未来,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必将为更多的人提供一个广阔的空空间,实现辉煌的人生。

(作者是北京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敢于走出“舒适区”

徐庆林

根据发展心理学,35岁属于成年早期的后期(20-40岁)。在成年早期,个体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但是人类的生理功能从大约30岁的高峰开始下降。生理变化与家庭和工作场所角色的变化重叠,赶上知识和技能的快速迭代,使许多人在35岁左右出现职业焦虑,这并不难理解。

适者生存一直是工作场所的常态。要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弥补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现实中,许多人面对困难和挑战,选择逃避,以“相似”的心态完成工作,他们的职业道路越来越窄。要拓展空的职业发展,我们应该通过长期努力,强化专业素质,拓展能力边界;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正视自己的缺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

人民日报大家谈: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

职场上没有通往成功的捷径,所以脚踏实地地迈出每一步比担心和忧虑要好。35岁左右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保持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努力付出,就能突破专业瓶颈,创造更多价值。

(作者是北京泰来猎头顾问公司的合伙人)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柳永吉

在信息时代,知识、技能和各种生产要素被加速和重复,这对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35岁左右的员工,还是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技能恐慌。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工作场所要求。这一点,我在基层法院工作,有很深的体会。

目前,司法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对司法服务的期望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司法实践的要求,我们应该在第一线从事法律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例如,一系列新的犯罪和民事纠纷以新的领域和新的形式出现,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工具在司法环节的深度应用等。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正迫使司法从业人员建立能力和素质以满足工作需要。

人民日报大家谈: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

人们一生只充电一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当它们成为“高效蓄电池”时,它们才能持续释放能量。终身学习不仅是突破职场危机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生活方式。

(作者是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助理法官)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0日09版)

标题:人民日报大家谈: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