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7字,读完约3分钟

如今,各种网络求职服务平台相当火爆,给求职者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陷阱”和“套路”。日前,《人民日报》的“信访调查”栏目对网上求职平台进行了调查,发现个别平台存在宣传夸张、非法牟利等问题,需要职能部门和求职者高度警惕。

许多求职培训项目费用昂贵,但课程性价比低,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有些打着“有偿内向”的旗号,企业实习每月要支付数万元;其他求职平台涉嫌发布非法和虚假广告,声称在宣传这些广告时与大公司合作...从调查结果来看,类似的现象在互联网求职服务中也很常见。在现实中,求职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境地,他们的心态相当焦虑,这导致求职平台的“例行公事”正在经受考验。结果,他们经常花很多钱,得不到他们应得的求职服务,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陷入困境。

人民网评:求职平台赚钱,别昧了良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服务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求职在空有相当大的市场,不难理解它的关注。问题在于如何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好的产品,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服务质量,这是互联网创新必须考虑的课题,也是必须坚持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关注求职者的口袋,让“常规”代替服务质量,通过出售焦虑来获利,那么打造这样一个大平台是可耻的,这样赚的钱是不合理的。

人民网评:求职平台赚钱,别昧了良心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一封致2019届大学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醒毕业生,要注意防范中介机构乱收费、用人单位克扣证书、培训和就业贷款等陷阱。客观地说,网上求职服务平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统的中介服务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有些是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规范和引导求职平台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发挥更及时的作用。特别是虚假宣传和侵犯求职者利益的行为不能任其发展,不能停留在提醒阶段。惩罚必须严厉,监督必须跟上。

人民网评:求职平台赚钱,别昧了良心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招聘用户数量约为1.92亿,同比增长15.0%;据估计,2019年互联网招聘用户数量将超过2亿。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初,网上求职招聘市场规模一路攀升,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台。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充满希望的行业前景。然而,市场越是活跃,相关企业就越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建立行业规范。一方面,有必要设计基于长期的商业模式,这种精疲力尽捕鱼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要及时杜绝违规行为,避免个别平台存在的问题破坏市场。

人民网评:求职平台赚钱,别昧了良心

我们不仅要看到网上求职平台带来的好处,还要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解和误导,这是对求职平台的正确态度。事实上,许多学生确实从求职项目中受益,获得求职信息并提高个人技能。许多求职平台通过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口碑和市场认可。这告诉我们,只有加强规范和引导,形成良性循环,才能降低求职成本,使不断增长的市场更加健康。

人民网评:求职平台赚钱,别昧了良心

[相关阅读]

信件调查:求职平台应该避免这些“陷阱”

标题:人民网评:求职平台赚钱,别昧了良心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