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7字,读完约3分钟

要提高扶贫的准确性,首先要把穷人从“穷巢”中清除出去,还要想办法割断“穷根”,改变人们的观念

实现消除贫困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实践中,只有解决了“如何帮助”的问题,开出了“药方”,才能拔出“穷根”。从现实来看,云南省昭通市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大量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和寒冷地区,不仅分散偏远,而且发展条件差,扶贫难度大。要有效提高扶贫的有效性,必须立足现实,从根本上帮助扶贫,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行动让贫困人口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为了提高扶贫的精确度,我们必须首先将贫困人口从“贫困巢”中清除出去。一些穷人世世代代住在山里。他们被偏远、贫瘠、封闭的自然环境所逼,也有“他们过去居住的斜坡不太陡”的惯性。为了把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山区群众迁出去,我们坚持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成千上万的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工作。帮助穷人的搬迁不仅仅是“搬窝”,而是要考虑所有问题,如搬到哪里和如何搬。昭通坚持全市“棋局”,打破县、乡、村原有界限,探索“进城、进城、上厂、上楼”的安置模式,使36.24万贫困人口实现了从落后山区到现代城镇、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为了提高扶贫的精确度,我们必须找到切断“贫困根源”的方法。搬迁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我们对扶贫和搬迁的追求不仅要改善生活条件,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昭通有苹果、土豆、竹子等高原特色产业。以此为起点,它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并引导大型专业家庭为穷人提供工业支持,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并致富。以彝良为例,该县盛产天麻、竹笋等特色优质农产品(000061,诊断股票)。他们中的大多数以前都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机制,促进了农业特需产品的深加工,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发展好产业,协调好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还可以保证产业的转移、稳定和致富。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要提高扶贫的精度,必须改变人们的思维,智慧和雄心缺一不可。自2014年以来,昭通贫困人口从184.37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58.83万人,累计减贫125.54万人,508个贫困村被列名,2个贫困县脱帽。每一个数字和成就的背后都是“活着的人”,为了摆脱贫困,有必要与人合作。一方面,对于干部来说,虽然脱贫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他们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创新,勇于承受压力,善于抓住机遇,诚心诚意地投身扶贫工作。用好的思想、好的方法、好的作风服务群众,旧的面貌最终会变成新的面貌。另一方面,对于大众来说,暂时的贫困并不可怕。他们害怕缺乏智力、缺乏头脑的空空、缺乏知识和缺乏精神。只有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坚定摆脱贫困的决心,树立致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离贫困的大山。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越困难,责任越重,政策越精确,工作越细致。如今,我们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摆脱贫困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把务实放在首位,把精确放在首位,让扶贫的过程更加扎实,让扶贫的结果更加现实,让扶贫的结果能够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作者是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

标题:人民日报: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