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8字,读完约3分钟

7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下半年,在外汇管理改革开放方面,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重点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推进不可转换项目开放。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逐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将稳步推进。在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金融开放,特别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可以说是“最后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探索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海自贸区以金融账户为核心的相关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7月初,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仅为0.02%。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8年底,rii达到2.95%;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rii的初步估计值达到3.20%。此外,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值得信赖的替代货币之一。

同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79万亿美元,而中国为13.61万亿美元,占15.86%。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不适合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比重。由此可见,中国的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仍有相当大的空空间。

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有效开放的关键在于“开放和可控”。尤其是金融业的开放,如果监管与开放脱节,就可能引发相应的风险;如果资本项目的监管与开放不衔接,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可能会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已进行了重大调整,从“三会一行”到“两会一行”,明确和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在跨境资本流动方面,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得到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箱得到充实,以开放、透明和市场化的方式反周期调整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特别是在金融时报账户改革试点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自由兑换,应该说条件正在逐步满足。

匡贤明:增加市场供给 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从市场经济主体的角度来看,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而不是抑制经济活动。市场参与者越多,市场规模越大,行业形式越丰富,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趋势和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为防范风险,在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金融实体参与交易,进一步促进金融形式的多元化。

简而言之,就是要进一步扩大资金池,以便通过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来分散和化解相当大一部分风险。当然,微观市场参与者越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可能就越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微观监管,将“为他人花钱、为他人办事”的相关金融活动纳入行为监管。这样,就有可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并动态地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

标题:匡贤明:增加市场供给 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