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77字,读完约18分钟

作者:蒋超,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摘要

就业目标是数千万,经济正在放缓。就业目标不会降低,而且每年都会开始。政府19年工作报告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稳定增长是确保就业的首要条件。事实上,中国的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今年。从增加城镇就业人口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面对过去14年每年1000多万人的就业任务。失业率不高。为什么会有压力?中国的失业率在世界上并不突出,基本上处于中下水平。然而,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劳动年龄人口超过世界的五分之一,劳动参与率偏高,这推高了中国的总劳动力,这意味着即使失业率略有波动,也对应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因此就业规模的压力并没有逐年降低。遭遇经济放缓,以免情况变得更糟。已经很低的总体压力,加上经济放缓,极大地影响了就业环境。2月份,城市失业率升至5.3%的高位,引发市场担忧。短期就业压力正在加速,我们会再次借钱刺激房地产以稳定增长吗?中国长期的经济转型和增长中心的下移会不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浪潮?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短期:实现目标并不难,压力会在一年内减轻。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并不难。即使假设19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我们预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将超过1200万个,超过年度目标。从中层来看,18世纪末就业环境的恶化主要来自工业部门的拖累,而服务业的就业形势相对稳定。进一步分析表明,中美贸易争端、去产能和去杠杆化是18年来就业形势恶化的三条主要线索。目前,中美贸易争端的形势似乎有所缓和;去能力政策也已结束,在政府的领导下,其对就业的影响相对可控;在过去19年里,去杠杆化已经转向稳定杠杆化,资本市场的表现趋于好转。因此,就业压力有望在年内缓解,失业率持续上升的可能性不高。此外,由于当前经济冲击对房地产、建筑、银行等行业就业的影响相对有限,再次借款刺激房地产可能对解决就业问题影响不大。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长期:服务业吸纳就业,增速和换挡没有危机。从长远来看,就业压力可能不会急剧上升。首先,中国劳动力增长率大幅下降,15至64岁的劳动力骨干人数和比例均见顶;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将逐渐下降,这两者都将大大缓解中国的就业总压力;第三,提速和换挡不一定会导致就业危机。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增长中心下移的过程中,失业率远比经济增长率稳定,且其中心上升率不高,不会造成长期大规模失业。根本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从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部门之间的就业人员转移也将遵循这一路径。不仅在宏观层面,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非常相似,而且在中观层面,服务业的就业需求明显强劲。最后,一些观点认为,新经济的兴起将导致就业减少,并担心这将带来长期的结构性失业。但事实上,新经济不仅会减少旧的工作岗位,还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根据许多机构的计算,总体而言,新经济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净增加,因此不必太担心它对就业的影响。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金融房地产发展过度,结构性问题比总量更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增加值比例,就业人口跨部门转移不顺畅,表明我国就业结构问题比总量问题更为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服务业结构的不平衡,以及金融房地产业的比重过高。然而,服务行业,如商业服务和信息服务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金融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但是,我们应该放宽一些服务业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19年前,我们发布了就业系列的第一份报告,“找工作难吗?”“,表明就业压力正在显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凸显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不禁引起了市场对就业环境变化的关注。因此,本报告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长期和短期就业情况。

1.就业目标是数千万,经济正在放缓

1.1就业目标没有降低,每年都开始

就业目标必须启动,这种压力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政府19年工作报告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稳定增长是确保就业的首要条件。事实上,中国的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今年。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每年都强调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例如,18年来,它首次将城市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目标,并强调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实现更充分的就业。据指出,17年来,就业压力在该年有所增加,有必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增加城镇就业人口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面对14年来每年1000多万人的就业任务。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1.2失业率不高。为什么会有压力?

失业率并不突出,全球排名低于平均水平。横向比较表明,中国的失业率在世界上并不突出,基本处于中下水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18年来对世界各国失业率的估计,中国的失业率在18年内稳定在4.4%,低于g7国家4.5%的平均水平、世界5%的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仅略高于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而imf的统计结果也差不多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国的年就业压力仍然相对较大?

工作年龄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一方面,这取决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计算,过去18年,全球劳动适龄人口接近57亿,而中国接近12亿,占全球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约为印度的1.2倍,这意味着没有小/0/123650/123840/124240。

高劳动参与率推高了总压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年龄人口都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参与率是反映潜在劳动力向实际劳动力转化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中国就业压力的持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参与率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中国过去18年的劳动参与率为68.7%,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比g7国家高出8.5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第二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印度,劳动参与率仅为51.9%,比中国低15个百分点以上。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叠加在全球高劳动参与率上,推高了中国的总劳动力。这意味着,即使中国的失业率略有波动,也对应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因此就业规模的压力不会逐年降低。

1.3遭遇经济放缓,以免恶化

短期经济放缓,稳定就业,回归刺激的老路?由于此前的去杠杆化和融资收紧,以及中美贸易纠纷频发,中国工业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81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至6.4%,创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低,而工业经济在1919年1月和2月仍在触底,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3%,也创下1992年以来月度增长率的新低。已经很低的总体压力和经济放缓对就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年2月,城市调查失业率升至5.3%,为17年来月度数据公布以来的第二高水平。市场不禁担心,如果就业压力在短期内难以缓解甚至加速,会不会让我们重蹈借贷放水和刺激房地产的覆辙?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如果长期增长中心下移,失业潮将难以逃脱吗?而且,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潜在增长率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参照国际成功转型的经验,中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中心比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中心减少了一半,因此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可能在5%左右。那么,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中心下移的转型过程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失业浪潮,从而加剧经济波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2.短期:目标不难完成,压力在一年内得到缓解

在今年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就业目标能否实现?失业率会保持高水平吗?我们不妨从宏观经济和中等规模行业来分析短期就业环境。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也不用担心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宏观角度看,实现年度就业目标并不难,因为近年来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承载能力大幅上升。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单位gdp增长率在城镇吸收了大约80万到9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个数字在18年里已经超过了200万。因此,即使假设中国19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这是《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目标区间的下限),按照18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率计算,它仍能带动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多万人,超过每年1100万人的就业目标。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在就业系列的开篇报道中,我们简要提到了就业压力上升的行业线索,这里我们根据过去19年就业形势的变化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

工业拖累就业,而服务业相对稳定。从中间行业的角度来看,智联招聘基于大数据样本构建的cier指数及其数据库为我们分析行业就业的短期变化提供了可能。cier指数越高,就业竞争压力越小,就业环境越好。根据18世纪末不同行业(不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综合行业)的数据,目前就业环境恶化主要来自工业行业的拖累,而服务业的就业形势也在减弱,但具有弹性,为就业提供了一定的缓冲。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主要行业内部的就业分化现象也很明显。结合分行业就业变化,我们发现中美贸易争端、去产能和去杠杆化是18年来就业形势恶化的三条主要线索。

中美贸易争端的加剧和去产能政策的收紧是对工业部门就业的两大影响。在18年末工业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率中,降幅最大的前五个行业是:一方面,受产能下降影响较大的采矿和冶炼行业,这也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员工减少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它是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的出口产业(加工制造中的原材料加工)和“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硬件)中的高科技产业。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贸易争端有所缓解。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似乎有所缓和。中美两国高层官员最近进行了几轮互访。自18世纪9月以来,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目前没有提高。智联招聘数据还显示,进出口贸易行业的招聘需求增速已见底并趋于稳定,表明纠纷带来的就业影响有望逐渐消退。

产能分解由政府控制。去产能政策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产能过剩的行业本身占用大量劳动力,这是对日益稀缺的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这种转变符合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旧产能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将被不断增长的新动能所吸收。由于去能力政策是政府主导的,该政策本身带来的就业影响在政府的可控范围内。此外,能力的丧失已经结束,政府还为人员安置安排了奖金。预计短期痛苦不会持续太久。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服务业的就业主要受金融和信息技术的拖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子行业的就业繁荣在18年后普遍下降。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18年第四季度it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增幅大多下降了10%以上,甚至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行业的招聘需求也下降了20%以上。然而,金融业的分化尤为明显。银行业的就业需求仍然相对强劲,同比增长超过25%。非银行业岗位招聘需求仍呈负增长,降幅超过15%。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在过去的18年里,去杠杆化监管变得更加严格,资本市场依然低迷。

非银行金融业就业需求的下降主要受去杠杆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资产管理新规的出台和监管政策的收紧导致非标准渠道等业务大幅萎缩,表外融资持续收紧,信托等子行业发展陷入低迷;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融资收缩带来的内部增长压力加大,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基金证券等投资行业首当其冲。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依赖于股权融资,如风险投资。由于资本市场的低迷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时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基金筹集的资金量大幅下降,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业务拓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就业压力。

在经历了19年的去杠杆化和转向稳定杠杆后,资本市场现在正在复苏。

然而,在过去的19年中,不利因素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融资环境中,目前的货币和债务增长率大致等于经济增长率。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含义下,m2和社会融资的增长率不需要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去杠杆化转向稳定杠杆化。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得益于减税政策、贸易争端的缓解和去杠杆化的结束,资本市场也较去年底明显回暖,特别是新部门的建立等制度改革给风险投资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此,非银行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就业环境有望逐步改善。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综上所述,缓解贸易争端和稳定杠杆将导致出口、非银行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就业形势的改善,去产能政策即将完成,对就业的影响相对可控。因此,就业压力有望在年内缓解,失业率持续上升的可能性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经济冲击对房地产、建筑、银行等行业就业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走借贷放水、刺激房地产的老路可能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3.长期来看:服务业吸纳就业,增速和换挡没有危机

由于短期冲击对就业的影响预计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心的下降趋势,是否会出现相对较大的失业潮?我们认为,这种担心可能也没有必要。

首先,工作年龄人口正在减少。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劳动人口增长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过去1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仅为0.3%,比中国总人口增长率低0.1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人口结构正逐步呈现老龄化的特征。作为劳动人口的骨干,15-64岁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既有高峰,也有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放缓大大缓解了总体就业压力。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其次,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目前属于中高收入国家,该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劳动参与率高于高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收入国家的逐步逼近,劳动参与率水平有望逐步下降;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每五年呈逐步下降趋势。虽然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16-17年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世界上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此后空仍有下降的趋势。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将进一步减缓中国新增就业的压力。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第三,提速和换挡不一定会导致就业危机。从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向经济增长中心下移的过程中,总的来说,失业率远比经济增长率稳定,且其中心上升率不高,不会造成长期大规模失业。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从10%以上下降到5%左右,但平均失业率仅从1%上升到2%;1998年后,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0%下降到4%,但平均失业率仅从3%上升到近4%,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就业随产业结构转移,服务业吸纳就业。日本和韩国的失业率之所以在增长率转变时期相对稳定,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得服务业的增加值增加,从而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两国的发展轨迹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率都在下降,而第二产业部门的就业率先上升后下降,呈现倒U型变化,而服务业部门的就业率不断上升,不断吸纳从农业甚至第二产业部门转移过来的就业人口。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中国的就业转移也遵循类似的路径。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部门之间的就业人员转移将遵循这一路径。不仅在宏观层面,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十分相似,而且在中观层面,服务业的就业需求明显较强。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就业环境最好的前五大行业都是除医药以外的服务行业。尽管互联网和保险行业的就业环境在冲击下有所恶化,但它们仍处于所有行业的前列,而大多数制造业排名较低。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数字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拥抱了信息技术的潮流。最后,一些市场观点担心,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新经济的兴起,新经济将改变和取代原有的工作,并导致结构性就业问题。然而,新经济不仅会减少旧的工作岗位,还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虽然汽车的出现在工业革命期间影响了马车夫的生意,但它创造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而且比马车工业多几倍的就业机会。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许多机构对数字经济的就业影响得到了积极的衡量。例如,世界经济论坛关于未来就业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机器学习和自动化的发展将减少7500万个就业机会,但同时将创造约1.33亿个新的就业机会。普华永道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新增就业影响的计算也表明,从长远来看,技术将对就业创造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腾讯研究院的计算还显示,我省数字经济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就增加17300人。因此,总体而言,数字经济将带来就业岗位的净增加,其对就业的影响可能不需要太担心。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4.金融房地产发展过度,结构性问题比总量更重要

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然而,目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农业部门占就业人口的近27%,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其附加值。

一方面,这表明即使工业经济放缓,工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服务业仍有广泛的就业吸收空;另一方面,它也显示了中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向第二和第三部门的转移并不顺利。因此,中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比总量问题更为重要,这也使得“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在中国并存。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服务业结构不平衡,金融房地产比重过高。我国就业结构向服务业转移的调整过程缓慢的原因在于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不平衡,这表明金融房地产业比重过高,而商业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目前,中国服务业仅占52%左右,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水平,但金融和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27%,接近美国,比日本高5个百分点。

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金融房地产的就业能力有限。然而,金融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按城镇单位就业人口每100万元的行业增加值计算,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仅为100人/100万元左右,而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科研和体育等行业一般超过150人/100万元,远远高于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水平。

过去,一些服务业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和各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阻碍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随着“竞争中立”原则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放松监管和改善营商环境可能会使私营企业更多地参与服务业,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它们促进就业人员的部门转移。

本文摘自《蒋超宏观债券研究》。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姜超:就业的压力能否顶住?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