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16字,读完约10分钟

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

最近,苏宁乐购(002024,诊断学)宣布,该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计划投资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乐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最大股东,家乐福集团的持股比例将降至20%。这是苏宁在今年年初收购万达百货后对线下零售资源的冲击。

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马上就被屏蔽了。有些人惊讶,有些人兴奋,有些人充满了赞美。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家乐福孤独的身影。

家乐福成立于1959年,不仅是超市模式的先驱,也是欧洲最大的零售商和世界第二大国际零售连锁店。它的业务范围覆盖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它在世界上并不太出名。然而,在中国市场辛勤工作了24年、取得了无数辉煌成就的家乐福,近年来却每况愈下。在一再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后,该公司终于到了“自我推销”的阶段。

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家乐福怎么了?

1

1995年,36岁的家乐福瞄准了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短短几年间,它占领了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川、云南等城市,业务异常火爆。

根据公开信息,2002年,家乐福在中国20个城市开设了35家大卖场,2006年,大卖场总数超过100家,平均每年新开16家。随着对城市的快速进攻,家乐福在“永远保持”的外国零售店总数中排名第一,成为中国市场名副其实的零售霸主。

客观地说,任何进入海外市场的跨国巨头都不可避免地会“水土不服”,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习俗、经济条件和管理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那些剑指本国以外市场的企业往往会经历一段不可避免的痛苦时期。然而,家乐福似乎没有看到任何不适应中国市场的迹象。原因是,家乐福除了自身的经营优势和成熟的业务体系外,还离不开多重分红的祝福,主要包括三点:

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一)一、二线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10000美元之间,居民正在经历一次消费升级;

(2)当时国内市场的购物渠道相对简单,家乐福的大卖场模式明显克服了这一瓶颈。它不仅足够大,而且提供了一站式购物和吃、喝、玩的综合体验,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3)吸引各地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地段、税收、人才等。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很久。

从2007年到2013年,家乐福继续在中国扩张。然而,在此期间,国内市场环境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相继出现。大润发、永辉和沃尔玛都参与了瓜分零售业这块大蛋糕的阵营。各种因素的结合最终使家乐福的经营逐渐疲惫,在许多硬指标上已经被大润发和沃尔玛超越。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2006年后,家乐福的收入增长呈下降趋势,2006年至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4.36%,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见下图)。此外,根据中信证券(600030)的研究报告,家乐福中国大卖场的效率(即每平方米能生产多少营业额)也在下降,从2008年的3万元/平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1.8万元/平方米,年均下降幅度为-5.78%,明显快于同行业的其他业务。

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新披露的数据还显示,家乐福中国的账面净资产为负,家乐福中国近两年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方面,2017年和2018年的亏损分别高达10.99亿元和5.78亿元。

面对困难,家乐福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转型,包括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涉水o2o业务、开设便利店等。然而,这些努力不足以将商业形势从泥淖中拯救出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天空一眼就变了。

2

家乐福有什么问题?

肯定有“互联网加”浪潮的冲击和在线电子商务的突然出现的冲击。的确,由于方便和低价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可以送货上门的网上购物,无数快递兄弟正忙着在街上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下零售面临的痛苦和未来的困惑。自2012年以来,主要从事百货商店和超市的大多数零售企业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线下零售商的生活每况愈下,许多大型超市甚至不得不关闭店铺来预测自己的衰落——家乐福就在关闭店铺的名单上。

事实上,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的公告中提到,家乐福中国账面净资产为负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家乐福中国反应积极,但仍带来周期性的经营亏损。”

然而,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失败的根源。毕竟,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因素最多只能起到影响和干扰的作用;换句话说,家乐福的核心症结在于自身。

3

主要原因是家乐福的管理缺陷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1995年,法国人jean-luccherou在家乐福中国率先实施了“店长集权制”,这是一种充满自由价值观的管理机制。在这一框架下,店铺经理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店铺的位置、购买、分销、价格调整和陈列,还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管理潜力,更加灵活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商业竞争。

虽然“店长集权制”使家乐福成为世界三大国际零售巨头,但也带来了制度和制度上的缺陷。例如,每个商店的布局、陈列和价格都不一样,留下了难以规范劳动密集型零售业管理的隐患,为未来的大规模扩张设置了许多障碍;与此同时,过度的权力很容易滋生各种商店的腐败。

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罗国伟发现问题后,于2006年接任经理一职,将十几家地理位置相似的门店作为一个社区,并在社区内设立ccu部门,负责采购、展示、促销和价格调整活动,而地区负责人还负责十几家门店的运营。

随着ccu的建立,分散在各门店的力量和资源集中在一起,变相提高了竞争力,同时有效防止了以往门店的弊端。虽然这些都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即ccu部门的力量太强,这就简化了很多商店的工作。商店员工不需要与供应商谈判,也不需要考虑促销、设计等事宜,只需遵循ccu的指示。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商场新员工的培训体系,导致后备人才的短缺。

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这时,一旦高级员工被提拔或辞职,商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就会直线下降。

此外,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家乐福还大幅削减了人工成本,同时制定了更高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成本的降低和工作强度的急剧增加大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不愿离职的人纷纷辞职,而家乐福的薪酬体系不足以招聘新员工。结果,优秀的人越来越少,平庸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都是致命的打击,家乐福也不例外。

4

对中国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是家乐福衰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战场上的一句名言“兵贵神速”也适用于复杂的商场。常言道,“快鱼吃慢鱼,慢鱼吃水生植物”,任何公司都应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时刻保持危机感,比竞争对手快一步,走得更远。无数经典商业案例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一个负面的例子,至少错过了三个好机会。

首先,忽视供应链系统的构建。

早在家乐福全盛时期,其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缺陷就已经暴露出来。对于超市和大卖场来说,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和运输系统将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周转效率和降低缺货率,但家乐福从未弥补这一不足——毕竟,很少有人会为了赚钱而躺着做事,更不用说自建仓储和物流是如此的奢侈和浪费。因此,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

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但是竞争对手根本不这么认为。如永辉超市(601933)选择了供应链末端的买断和直接挖掘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新鲜壁垒,并很早就在川渝形成了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大润发直接通过生鲜供应链收集,并于2012年完成了四大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沃尔玛采用供应商送至全国配送中心的模式,所有售出的蔬菜由生鲜配送中心在整个冷链中配送...

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对供应链系统建设的忽视使家乐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交货速度慢不仅影响购物体验和商品销售,还导致其竞争力被竞争对手削弱。直到2015年,家乐福才开始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但为时已晚。

第二,网络力量缓慢。

电子商务的兴起迫使传统零售商进行业务转型,但家乐福慢了一拍,直到2015年年中才考虑发展在线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从购物体验来看,家乐福在网上几乎没有优势:应用运行缓慢,产品品种有限,很多地区不支持生鲜食品配送,物流效率低,邮费门槛太高……可以说,家乐福在时间和价格上都输给了竞争对手。

当然,家乐福也试图与美团、饥饿等平台联手。虽然它可以增加商店每天的订单数量,但对于年营业额上亿的大卖场来说,它只能算是沧海一粟。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乐福的电子商务业务已经成为鸡肋。

第三,错失新零售转型的机遇。

自2016年以来,随着在线流量红利见底,增长率放缓,互联网公司开始加速线下整合,投资或开始布局新的零售业务。马云带头喊口号,苏宁智能零售紧随其后,但家乐福仍致力于在各城市扩张网上购物中心,没有意识到开放线上线下生态的重要性。

此外,在传统零售商如大润发、物美和彩虹之上都尝试了“餐饮+零售”的模式后,家乐福的类似模式姗姗来迟。2018年农历大年夜,家乐福分别在沈阳和武汉的两家门店开设了“渔人厨房”和“极鲜坊”,只选择海鲜产品细细品尝。

你可以想象,没有太多的飞溅。

5

从繁荣走向衰落,令人尴尬。

有人说家乐福输给了时代。然而,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乐福真正失去的不是时代,而是自身——正是家乐福不利的经营管理和多次错失的时代机遇,使其曾经辉煌的自我跌入了祭坛。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不仅家乐福在零售行业,而且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案例,如柯达、科贝尔科、三菱等巨头,都是典型的“因未能抓住转型机遇而自毁前程”的例子。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创新陷阱”。

具体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大公司往往不经意间陷入“创新陷阱”的怪圈。与更具颠覆性的创新模式相比,大公司更愿意遵循其原有的技术和业务专长,进而形成一条固有的发展道路,但它们将越来越受到旧轨道的限制。此时,一旦新技术或商业模式成为市场主导,大公司将不得不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在这方面,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腾森在《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尖锐地指出:曾经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的公司只会追求产品的“卓越”,它开发的新技术只是“持续技术”,而真正能带来新变化的“破坏性技术”却被忽视,从而放弃了发展机会。

没有一家企业能幸免于此。

家乐福的中国时代即将结束,但留给我们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标题:苏宁刷屏的另一面: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