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17字,读完约10分钟

从1995年到2002年,美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科技周期,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创造了美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时期之一。当时,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有幸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称那个时期为“克林顿繁荣时期”。

“克林顿繁荣”是世界上最新一轮科技循环。下一个技术周期会出现在中国吗?

最近几个月,华为5g被特朗普和整个国家压制,这让人们对上述问题产生了质疑。

回顾过去,去年的中兴事件可能只是美国对华为的预演。

目前,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封锁似乎非常具有决定性,而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给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外部环境在短期内的剧烈变化可能会提前引发中国发展的新周期——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周期的到来。

贸易摩擦的本质

事实上,双边贸易谈判意义不大,因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实质是由它们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全球产业分工,而仅仅通过提高关税很难改变这种关系。如果美国想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它需要将苹果手机和富士康等许多行业的产业链挤出中国大陆。

但是,当这些企业离开中国大陆时,它们能去哪里呢?

在过去的两年里,很多人都在谈论外资外逃,以及东南亚和印度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然而,尽管越南和其他国家确实有年轻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但他们的劳动力质量相对较低,而且工业规模太小,无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工业转移。然而,印度的人口红利更多地体现在消费方面,该国的劳动力质量和基础设施难以支持大规模工业生产。现在看来,外资企业除了搬到东南亚和印度,几乎找不到其他地方可去。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投资其他经济体可能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结构改革提出了许多要求,特斯拉在上海设厂,这些都表明美国经济仍然严重依赖中国的比较优势。

结合华为事件,中美经贸摩擦的实质可能更多的是科技、金融和制度方面的竞争。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以及在许多行业和技术领域的崛起,让美国政治精英们无法坐视不管。许多官员公开表示,美国对中国一些技术领域采取的一系列压制和关闭措施,是指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以实施有针对性的禁令,阻止中国的技术崛起。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中国和美国在科技方面有什么差距?

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压制会让人觉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但事实上,与美国相比,我们在许多领域的科技进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华为事件芯片的核心领域为例,中国在芯片周边的各个细分领域仍然明显落后。

在软件领域,中国在“小软件”(比如我们手机上的各种应用)领域排名第一,但在“大软件”和基础软件领域却落后了。例如,工业软件、工业控制芯片、数控机床等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300024)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机器人、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端数控机床和高端数控系统8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据,国产化率不到20%。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集成电路领域对进口的依赖也显示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不足。自2015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年进口规模明显高于原油。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也是一个贫穷的石油国家,每年的石油进口规模非常大。

经济增长动能与创新模式转变

中国的科技水平与美国有着明显的差距,事实上,科技进步从来就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势头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变,或者说三轮创新。

第一个动能是开放带来的更大的市场和资本。1978年后,该体系开始自由化,计划经济放松。然而,市场经济在这个时候没有完全实施。虽然政企关系和农业用地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各种开放都放开了,但经济增长主要源于中国更多地参与全球经济和海外华人带动的外资注入。自那时以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维持了大约30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第二个转变是1994年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供应方鼓励企业和个人,出口导向战略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第三个动能转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互联网等新兴商业模式带来了更高的容错率,许多新兴商业模式支持英美烟草等企业快速成长,引领经济增长。

下图显示了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动能转化。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除了15-17世纪的大海洋时代之外,市场的扩张(需求方),以及随后的动能转换是由技术的爆炸(供给方)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然而,中国的三次动能转换都是市场或制度创新,所谓的“硬核”技术创新在过去40年中从未真正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创新周期似乎是“颠倒的”。

在当前中国增长势头的转型中,商业模式创新似乎越来越弱,这可以从中国新兴企业的市场表现中看出。

自2018年以来,已有46家国内新经济公司在美国或香港上市,包括2018年的33家和2019年以来的13家。

截至2019年6月7日,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相比,在46家上市公司中,有40家股价下跌,占87%。

由此可见,人们对新商业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越来越不满意,而更期待核心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因为技术进步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更多的资本得到利用,从而提高人均资本量和资本质量,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更高的技术导致各种投入要素的重组,以实现更大的产出。

科技进步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自主科技创新和外部技术引进。宏观经济学家帕朗斯特和普雷斯科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财富的障碍》一书中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同时,他们证明,绝大多数国际收入差异可归因于国家之间的技术政策差异,这将影响企业和居民使用外部(国内或国外)技术的效果。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种技术引进更多地存在于国内不同部门之间。他们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和严格的反垄断政策来保护、奖励和鼓励技术创新。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于技术水平存在差距的背景。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使得引进技术更加容易。中国也是如此,不断引进外部技术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增长率有所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技术引进的边际增长随着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而减缓。不幸的是,与此同时,美国一直在不懈努力切断我们从外部的技术进口渠道。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新的科技周期会在中国发生吗?

外部技术引进渠道的缩小给中国科技创新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首先,外部技术引进的空变小,形成了自主技术创新的约束,缩小了进一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时间窗口,使得通过外部技术增强自主技术实力更加困难;其次,对技术进口的限制将在短期内对中国企业的业务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危机也包含机会,而这个机会是相反的机制。

美国的“强迫”可能会再次加速中国的技术进步。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一直享受着“强迫”带来的好处。没有强制开放,改革就不会来得如此及时和简单。

由于外部技术引进的瓶颈,未来动能转换的责任很可能落在自主科技创新上。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正是中国人擅长的。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例如,中国航空航天和空航空工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就是对中国自主创新注入信心的典型案例。当中国开始发展航天空工业时,发达国家对航天技术实行了完全封锁,这导致了中国对航天技术的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经过几十年的自主创新,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实验室、成熟的载人航天技术和火箭推进技术,并且在航空业也已经在空、欧洲和美国没有进行技术封锁,并且开始向中国出口波音和空客机,甚至在中国建立飞机生产基地。然而,当中国发展自己的大型民用飞机时,发现与航空航天技术简单得多的飞机制造相比,技术突破极其困难。经过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开发,c919和其他型号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因此,我将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下一轮科技周期会在中国出现吗?我们相信这是可能的。

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下一轮科技周期可能出现在更多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新兴通信技术(如5g)和大数据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国可以大胆前进,而不用担心传统科技的差距。例如,美国也同意他们自己的5g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

激发中国科技创新“新引擎”的源动力

目前,华为在5g电信设备领域是无与伦比的领导者,但任却深刻反思了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这是自主创新的良好开端。

当然,持续的自主科技创新需要每个人都做实事:这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合理的科技和产业政策以及持续的教育投资来实现的。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使新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能得到更多的收入激励;合理的科技产业政策消除了企业科技投入的顾虑;教育将促进基础科技创新,为应用创新提供燃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与此同时,我们越是面临外部压力,就越应该对外开放,为技术竞争提供一个公平、中立的环境,并延长对外引进的时间和窗口,以缓解自主创新长周期中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

2016年以来,中国密集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规划和方案,启动了一批反映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明确定位了中国科技创新供给新坐标(603040,诊断单元),形成了远近结合、循序渐进的体系布局,在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我相信几年后,通过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会更加自信。

标题:陶金:新一轮科技周期会发生在中国吗?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