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47字,读完约9分钟

专栏简介:《有趣的经济学》是一篇类比国际前沿经济学的论文,由公开发表的芒格斯报告编号。论文通常来自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如《美国经济评论》(aer)、《计量经济学杂志》(eca)、《政治经济学杂志》(jpe)和《经济学季刊》(qje)。我们希望通过简单易懂的介绍和评论让经济学变得有趣。

介绍

乔布斯说:“记住我很快就要死了,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选择。”正如乔布斯所说,最后一刻对人们来说总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认为他们的生命、青春和旅程即将结束时,他们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末端效应”。研究发现,在心理学的风险决策领域,当一系列投资任务进入最后一轮时,个体会表现出不断上升的风险承担倾向,这也是后期效应的体现。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2018年8月,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杂志上的《投资决策的最终效果:在投资决策结束时获得情感回报的动机/投资决策的最终效果:获得情感回报的动机需求》,其研究人员包括邢振华、孟振英、伊萨考维茨、D.M .温、岳、林、Z..

研究者通过四个实验和方差分析模型从动机的角度探讨了风险决策的终期效应及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意识到最后一刻时,他们会做出更冒险的决定,个人更倾向于在损失领域寻求风险,而不是在收入领域。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区分收入动机和情绪动机、测量受试者的动机和建立控制组来研究终期效应的动机,发现动机在终期时间知觉影响冒险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终期效应是由个体追求情绪回报的动机驱动的。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研究背景

人们总是想在最后一刻“战斗”,这被学者们称为“末端效应”。这种影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人们倾向于承担更高的风险,并在一系列赌博行为结束时下重注。

然而,终末效应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sst)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剩余时间的感知会影响他们的目标选择。当人们认为有足够的时间和结束是遥远的,功利的机会,以提高自己和规划未来更强;当时间有限时,人们会把享受现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作为他们的首要目的。所有这些都表明,决策过程中的“最终效应”可能是由对情感结果激励需求的增加造成的。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数据选择

针对终期效应,研究者提出了两个假设:实验参与者在实验的最后时刻做出的决策风险更大,风险决策的终期效应的动机来自人们对情感回报的追求。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研究人员设计了四个实验进行分析:

(1)实验1用于验证假设1,也就是说,感知最后时刻会导致更高风险的决策。

(2)实验2-4被用来验证假设2,即最终阶段效应是由个体追求情感回报的动机驱动的。

实验一的受试者为北京市46名大学生,其中男13名,女33名,平均年龄21.30岁(标准差2.16)。

实验二的受试者为北京市46名大学生,其中男14名,女32名,平均年龄21.74岁(标准差1.71)。

实验三的受试者是北京的50名大学生,其中男10名,女40名,平均年龄20.40岁(标准差1.69)。

实验四的受试者为北京市179名大学生,其中男性60名,女性119名,平均年龄20.18岁(标准差2.34)。

实验1

在实验1中,46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知情组和非知情组。在知情组中,受试者将被告知他们需要执行20轮投资决策任务,而未知情组中的受试者将不会被告知他们需要执行多少任务。实验开始时,受试者将获得10个代币,并承担20轮投资任务。每轮需要选择是否下注,最多5个代币。然后,主测试者将掷骰子并宣布结果。如果点数为1(概率为1/6),测试者将获胜,他将得到7倍的令牌;如果点数不是1(概率是5/6),则该主题的赌注不会被返回。实验开始时,受试者将被告知任务轮数。在20轮任务中,被告知组和被告知组的下注比例和平均下注金额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图1实验1的测试结果

如上图1所示,知情组的最后一轮下注概率和下注金额明显高于不知情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知道自己在做最后一笔投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告知的人做得更多,也就是说,对最后阶段的感知导致了冒险倾向的增加。实验1的结论证实了投资决策中存在终期效应。

实验2

在实验2中,46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损失范式组(21人)和收入范式组(25人)。在实验开始之前,受试者被告知有20轮投资决策任务。在损失范式组中,受试者将首先获得30个代币。在每一轮决策中,如果他们不下注,他们将失去一个令牌。如果他们下注,骰子数为1(概率为1/6),受试者将失去6个代币。如果点数不是1(概率是5/6),则不会丢失任何令牌。在收入范式组中,受试者没有任何初始标记。在每一轮决策中,如果受试者不下注,他们将得到一个代币,如果他们下注且点数为1(概率为1/6),他们将得到六个代币。如果点数不是1(概率是5/6),将不会获得令牌。实验2只有一个变量,即受试者是否在每轮任务中冒险(即下注)。损失范式组和收入范式组在20轮任务中的平均下注比例如图2所示。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图2实验2的测试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在每一轮任务中,损失范式组的平均风险概率高于收入范式组,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一致,即个体更倾向于在损失领域寻求风险。此外,收入范式组的期末对应比损失范式组的期末对应更显著,这表明当主体不能获得回报时,期末效应将不复存在。这一结果为动机理论提供了初步的支持。总体而言,实验2的结果证实了假设2,即最终阶段效应的可能动机是个体期望获得回报。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实验3

实验1和实验2表明,当有机会获得奖励时,期末效应显著,这表明获得额外的奖励是诱发期末效应的前提。然而,当个人获得额外的金钱回报(收入动机)时,他们也会获得情感满足(情感动机)。因此,实验1和实验2没有证明是哪种动机在驱动最终阶段效应,但实验3旨在区分这两种动机。

实验3的程序与实验1的通知组相同,但是受试者在下注和获胜时只能得到投资金额的6倍的代币。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受试者的动机进行测量,当受试者处于最后一轮和非最后一轮投资任务时,需要对其情绪动机和收入动机进行1-8分的评分。实验3有两个变量,即受试者在每轮任务中是否冒险(即下注)以及下注的数量。20轮任务的平均下注比例和平均下注金额如图3所示。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图3实验3的测试结果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上一轮的平均冒险概率和下注金额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前几轮任务,这与实验1中告知小组的结果相同。同时,根据情绪动机得分,将被试分为最后一轮高情绪动机组和最后一轮低情绪动机组。研究人员使用方差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受试者的动机得分,分析结果如下图4所示。

图4。实验3受试者的动机得分

从图4可以看出,最终阶段效应只出现在最后一轮高情绪动机组的被试中,而没有出现在最后一轮低情绪动机组的被试中。受试者的情绪动机在最后一轮上升得越多,他们在最后一轮下注就越多。收入动机与期末效应无关。这一结果与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相一致,后者证实了情绪动机在终末效应中的作用。同时,实验3的结果也证明了收入动机和情绪动机之间没有相关性。总体而言,实验3的结果证实了假设2,并表明情绪动机可能与冒险倾向更密切相关。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实验4

实验3揭示的情绪动机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受到包括第三个变量在内的其他变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4中,动机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在最终决策之前操纵受试者的动机来测试。

在实验4中,受试者被分为三组:情绪动机启动组、收入动机启动组和对照组(无启动组)。同时,受试者被随机分为知情组(89人)和非知情组(90人),根据他们是否知道总轮数。实验程序与实验3相同。在最后一轮之前,情绪动机启动组的受试者将被要求在最后一轮中注意他们的情绪需求;收入动机启动群体需要关注自身的经济需求;对照组中的受试者只被告知他们下一步将做出最终决定,没有任何指导。实验结束后,还对受试者的动机进行了测量,当受试者处于最后一轮和非最后一轮投资任务时,需要对其情绪动机和收入动机进行1-8分的评分。实验4有两个变量,即受试者在每轮任务中是否冒险(即下注)以及下注的数量。20轮任务的平均概率和平均赌注值如图5所示。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图5实验4的测试结果

从图5可以看出,在知情组中,情绪动机启动组中最后一轮下注的参与者比例明显高于收入动机启动组和对照组。在不知情组中,情绪动机启动组的参与者在最后一轮下注的比例也高于收入动机启动组和对照组。从平均下注金额来看,情绪激活组最后一轮的平均下注金额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即使他们不知道下一次投资是最后一轮。这一结果为动机在终期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终期临近时,情绪动机的增加导致冒险倾向的上升。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研究结论

研究者通过四个实验和方差分析模型,从动机的角度探讨了终末效应及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意识到最后一刻时,他们会做出更冒险的决定,个人更倾向于在损失领域寻求风险,而不是在收入领域。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区分收入动机和情绪动机、测量受试者的动机和建立控制组来研究末阶段效应的动机,发现动机在时间知觉影响冒险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末阶段效应是由追求情绪回报的个人动机驱动的。这项研究有助于理解终末效应的原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更清晰地解读生活中的终末效应,降低有害事件发生的概率。

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标题:蒙格斯智库:为什么我们在最后时刻更爱冒险?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