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12字,读完约16分钟

作为一个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一直是科技应用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的atm机、90年代的网上银行和10年前的移动银行。伟大的科技创新总是引领银行业。你为什么错过了过去十年的金融科技革命?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所网络金融中心主任

在2018年年报中,招商银行深刻反思了金融技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作为一个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一直是科技应用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的atm机、90年代的网上银行和10年前的移动银行。伟大的科技创新总是引领银行业。你为什么错过了过去十年的金融科技革命? 正如功能机器之王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机器一样,错过智能机器的原因是技术的不断发展——诺基亚正在努力升级硬件以使键盘工作得更好,而苹果则取消了键盘,为应用体验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

薛洪言:银行的迷茫 转型的悲伤

银行业一直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角度看待科学技术。一旦科技的作用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转变为重建金融模式,银行业以往的科技优势将不复存在,其持续的科技投入也将误入歧途。互联网企业将从零开始,但他们可以拓展自己的领域,在新的战场上一路领先。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过去的十年里,与宏观经济权力转移和速度转移同时发生的是,银行业被低利润增长率和糟糕的增长所吞噬,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最关键的两年(2012年和2013年)。

一旦我醒来并努力追赶,我意识到一步一步落后是不可逆转的。

落后一步

2011年,这是银行业进入艰难转型新周期之前的最后一次辉煌,但当时,所有人都浑然不觉。

当时,银行业仍沉浸在躺下来赚钱的巨大喜悦中。当时,民生银行行长齐宏(600016)是最好的注脚:

次年3月(2012年),上市银行年报发布。受到出色表现的鼓舞,银行家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例如,工行在年报中提到,“2012年将是又一个充满希望和收获希望的好年景。”事实证明,2012年是银行业希望破灭的一年。那一年,商业银行的税后利润增长率几乎减半(从39%降至21%),然后一路下滑,在过去的十年中不再辉煌。

这背后,与宏观经济的大转折密切相关。 自2005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七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定为每年8%,使市场开始普及“八保”理论——

当经济过热时,8%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被认为是合格的,没有必要过高,以鼓励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

经济不景气时,要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不能再低了,以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慢慢地,市场开始让“包八”变得真实。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确定为7.5%,并解释说:“[h/]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有下调,主要是为了逐步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衔接,引导各方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也许,更加努力地工作并继续保护第八个五年计划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指出,“中国未来将有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中国仍可保持8%的gdp增长率”,但政府决定放弃这条被市场拖欠的“红线”。有一个强有力的转折点。此后,宏观政策发生重大转折,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加速转型时期。

薛洪言:银行的迷茫 转型的悲伤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加上杨妈的降息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直接把银行带出高利润增长的“舒适区”。

2012年,银行利润增长率减半,突然陷入“下滑”的转折点。此时,稳定利润增长率而不下降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如工行2013年3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所述,

挑战太多了。虽然网络金融已经出现,但在战略层面上还不足以引起银行业的关注。 我看到了它,但是我没有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跟踪它。这是落后了一步。

一步步向后

虽然战略层面并不重视,但业务层面的压力凸显出来——婴儿理财对储蓄存款的影响、p2p高息产品对理财基金的影响以及第三方支付对收购业务的影响。2013-2014年,我行个人金融部牵头。

工行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但直到2015年3月才发布电子工行品牌升级,宣布全面启动互联网转型;

招商银行推出类似p2p的小企业e,为投资者和金融家(主要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4年底,注册用户为54万人;推出中国首家微信银行;“招商银行(600036,诊断)”和“手持生活”两大应用已经推出。截至2014年底,用户数量为3613万;

平安银行(000001,诊断)依托平安集团的全牌照和多场景资源进行交叉营销,推动了大型零售业务单元的改革,但直到2016年7月零售转型战略才在全行层面确立;

……

许多银行已经推出了婴儿理财的标准余额宝;最大的声音来自直销银行,但它仍局限于个人金融领域,仅限于将线下业务转移到网上,而对数据和场景等较低层次的东西视而不见。

在同一时期,互联网巨头们在做什么?

2014年春节,微信钱包推出,第三方支付进入双巨头争霸时代,争抢场景和数据背后;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互助黄金行业注入助推器;

2014年,双十二,全民陷入线下扫描码购物狂欢,手机扫描码加速了线下收购的替代;

2015年上半年,首批5家私人银行全部开业,8家个人征信机构被纳入试点;

2015年6月,支付宝进行了大幅修改,摒弃了工具型产品的理念,确立了生活服务平台的定位,开启了场景和生态布局之路。

……

银行正忙于开发应用程序,理顺流程,并将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个互联网巨头一直在扩展外部场景,整合内部和外部数据,迭代大数据模型,甚至建立个人信用报告机构。两年后,金融技术的转型已经成型。 这是落后一步,落后一步。

2015年是银行业运营最困难的一年。行业净利润增长率降至2.43%的低点,许多大银行的利润增长率不到1%,这依赖于维持适度正增长的拨备减少。

2016年,银行告别黎明前的黑暗,净利润增速回升,终于放开手脚,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转型;此时,强有力的监管打击了互联网金融,自营业务受到限制。互联网巨头计划从金融技术中寻找出路,并试图利用技术来增强金融。

这家银行精力充沛地做着一件大事,而互助黄金巨头则释放出握手言和的信号。起初,银行不屑一顾,尤其厌恶“授权”这个词——在技术积累方面,很难说谁能被授权。

但是总有人吃螃蟹,品尝它的好处——流动的好处。

以芝麻信用的早期推广为例,早期(分阶段)吃螃蟹的娱乐商店、即时消费金融、兆联消费金融同意与芝麻信用合作,但却意外受到支付宝流量的冲击,支付宝流量爆炸,成为黄金消费领域的黑马。

招商银行也尝到了网络流量的好处。2016年,招商银行确定了“手机第一”的战略,大力拓展“光”渠道获取客户,推出了滴滴等联名信用卡产品。那一年,共发行了1114万张新信用卡,创历史新高,其中仅滴滴渠道就贡献了125万张。

率先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银行已经尝到了流量层面的甜头,吸引了更多银行张开双臂。2017年,银行业共发放了1.23亿张信用卡,其中近2000万张来自互联网平台。

2017年,合作成为主流,五大银行(建立工农外交关系)与五大巨头(蚂蚁、腾讯、杜晓曼、京东、苏宁金融)携手合作。

在交通联系下,在战争真正开始之前,银行与互联网组织握手。

使用和废弃

2016年6月,在首届金融技术俱乐部峰会上,时任蚂蚁金服总裁的景先东表达了对金融技术赋权的看法。“帮助生态伙伴,从一开始就创造产品,这不是颠覆。设计,从渠道和业务合作到数据合作,再到风险控制和后端服务。”

它描绘了一幅共同努力和进步的画面,但许多银行选择走捷径,径直走向交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形的,而业绩的增长才是真正的成就。

当银行放下芥蒂,默默成为开放平台背后的出资人时,外部表现就是开放平台所匹配的业务量的爆炸性增长。

以建普科技为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半年度贷款推荐量扩大了近6倍,半年度信用卡推荐量扩大了近7倍。

金融技术开放平台配套量的快速增长最终表现为银行等特许机构表内消费贷款的快速扩张和个人贷款业务利润贡献的快速提升。给人的印象是,零售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16家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利率(根据数据可用性,选择16家上市银行作为代表)上升至42%。照此速度,2020年个人贷款利息收入有望全面超过企业贷款,成为银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薛洪言:银行的迷茫 转型的悲伤

到那时,持续了五年的银行业零售转型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成功。

真的完成了吗?

许多银行将金融技术转型简化为零售转型,并将零售转型简化为消费贷款规模的增长,其次是零售线收入的比重。金融技术改造原本是一个涉及全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最终缩减为一个数字——零售收入占比,超过50%,但低于50%,同志们还需要努力。

走捷径,但路又错了——有鱼,但没有鱼。

自2018年以来,地方对贷款援助和联合贷款的监管对贷款援助施加了很大限制,这是对这一现象的纠正。

从监管的角度看,规模并不重要,风险也很重要;规模不重要,但能力很重要。当规模扩大时,潜在的科技能力都依赖于外包,如果它们没有能力并积累风险,监管部门自然会采取行动。

金融技术的转变,首先是底层系统架构的转变,从集中式和ioe架构到分布式和开放式架构。底层结构没有改变,就像一辆装有旧引擎的新车,它只在配件和外观上努力工作,欺骗自己。

其次,业务流程再造。更换发动机后,操作方便高效,满足用户的体验要求。在网络上开户花了一个小时,不能重复。否则,你不能说你是一家金融技术银行。

再次,是用户操作和场景生态建设。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客人。不管你准备得多么充分,如果没有用户的到来,你在商业上就不会成功,这种转变将毫无意义。吸引用户包括设置场景和操作用户,这些对银行来说都是新事物。他们需要一点一点从零开始,没有捷径可走。

最后,它是一家金融技术银行。从硬件到软件,从机制到文化,一切都是新鲜和动态的,这被认为是成功的。

许多银行忽略(外包)这个过程,直接进入结果,好的结果——零售利润的比例增加——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而不是一辈子。

更糟的是,把它用进去,然后浪费掉。那些被忽略的环节,越被忽视,就越难,直到它们变成无法翻过的山。慢慢地,转型无望,许多银行变得越来越像资本渠道。

也有杰出的人

当然,这不全是坏消息。也有一些杰出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两个杰出的人——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

在2018年年报中,招商银行的定位是“创新驱动、零售领先、特色鲜明的中国最佳商业银行”,平安银行的定位是“中国最优秀、世界领先的智能零售银行”,两者都具有浓厚的零售气息。

如个人贷款利息收入;企业贷款利息收入作为零售转型成功的标志,2015年达到招商银行标准,2016年达到平安银行标准。

截至2018年,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54.7%,平安银行占比69%。

从这个角度来看,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转型路径至少值得借鉴。

零售转型是复杂的。大纲是什么?

招商银行选择每月活跃用户(mau,用户打开应用时是活跃的)作为关键链接,这就是所谓的“北极星指数”(北极星是小熊座中最亮的一颗星,它非常靠近北天极,几乎面向地轴)。从地球北半球的角度来看,它的位置几乎没有改变,它可以用来识别方向(来自百度百科),其他一切都可以改变,除了北极星。从场景生态、业务战略、流程再造和技术重组,他们都关注北极星指标——用户活动。

薛洪言:银行的迷茫 转型的悲伤

2018年,招商银行应用和口袋人生应用的用户总数为1.48亿,每月活跃用户总数为8105万,这两个应用各占一半左右。

自2014年以来,招商银行应用、口袋生活应用和招商银行官方微信的用户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早在2014年,其官方微信粉丝就超过了1000万。或许,只有充分享受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的好处,中国招商银行才会做出战略性改变——将每月用户数作为北极星指标。

在mau之前,银行大多遵循aum(资产管理规模)。在财富分配、追逐规模的第28个效应下,追逐富裕用户是自然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跃居个人金融领域的明珠;月度用户以人头取胜,迎合长尾用户,专注于饮食、生活和玩日常场景。

一种完全不同的游戏风格。

从aum(资产管理规模)到mau,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进一步下沉和渗透,也是银行脱下西装、穿上便装、与公众交朋友的开始。

招商银行茂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场景和生态的坚持。相比之下,平安银行充分利用平安集团的资源,成为零售转型道路上的一匹黑马。

招商银行十多年前就以零售闻名,平安银行直到2016年7月才正式启动零售转型项目。

从零售业务收入贡献来看,平安银行2016年只有30%,2018年增加到53%,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增长,因为它站在了巨人平安集团的肩膀上。

截至2018年底,口袋银行应用的注册用户为6225万,每月活跃用户为2588万。口袋银行以“打造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产品销售和生活服务平台”为导向,着力将平安集团的五大生态圈(金融、医疗、汽车、房地产、智慧城市)融入场景生态。

依靠集团省去现场施工和现场操作的麻烦,这是一个行业无法复制的模式和优势。

从数据来看,平安银行的大量新用户来自平安集团内部。2014年,72%的新零售(不包括信用卡)用户来自平安集团,2018年,300万新用户来自交叉营销渠道,占30%。在新增的信用卡用户中,40%至50%来自交叉营销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而是平安集团的零售转型。

两位杰出人士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很难复制,行业层面的转型问题依然存在。

引领变革

过去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展望未来。

银行的未来状况如何?

银行业畅销书作家布雷特·金(Brett King)提出了“银行4.0”的概念,而中国银行业正在实施银行开放战略,借助金融技术对传统银行业务进行剥离和重构,并借助应用编程接口(api)将其嵌入场景。

“银行4.0”和开放银行战略都强调金融场景的嵌入和集成。“你看不到银行,但银行无处不在”似乎是每个人都认可的银行未来状态。

但是谁是未来开放银行的主导者呢?

开放日描绘的画面很美,文字也很美。这听起来令人愉快,但这是一瓶新的陈年老酒——但它只是在三、五年前重拾“情景金融”的概念,进行二次加工和玩文字游戏。

互联网金融始于电子商务企业(具体来说,可以借鉴蚂蚁金服和苏宁的金融发展路径),并在基于支付链接的支付、基于卖家销售流的小额信贷、基于支付账户余额的婴儿融资等场景中孵化。金融和情景自然融合在一起,情景金融一度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别称。

2016年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已经过渡到2.0阶段,金融技术一词已经流行起来。然而,尽管没有口头上提及场景,金融技术巨头们一直在加速场景的布局——将外部场景与技术联系起来,发展生态。

在将金融嵌入场景的过程中,互联网巨头们走上了一条(内部)场景——数据——技术——金融——外部场景的螺旋交织之路。数据和技术诞生在它们自己的场景中,例如水和粘合剂,将场景与财务深度结合和整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目前银行的开放只是金融和情景之间的合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和情景方不会相互交换核心数据。没有数据的粘合,金融和场景只是利益的交集,这远非完美的和谐。

既然我们不能混合水和牛奶,现在的银行还能主宰未来的银行吗?

清代赵霁有一首诗:

“杜丽的诗流传甚广,但并不新鲜。

这个国家有许多有才华的人,他们的诗歌和声望将会流传数百年。"

工业永不消亡,引领变革。 转型之路漫长而漫长。

本文转载自《洪语》。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薛洪言:银行的迷茫 转型的悲伤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