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一份可以被公众发现、理解和监督的详细数据,已经成为进一步创造“阳光金融”的生动实践

政府支出的减少是为了换取企业利益和市场活力的倍增;民生投资的增加体现了“为国之道,救民之道”的逻辑

加大开放力度,促进社会监督,有助于加强预算约束和严格预算执行,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和廉政建设

如何安排重点任务经费,工资福利支出多少,如何使用“三公”经费...不久前,中央各部门2019年的预算向公众公开,10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它们的账目。每个项目的详细数据都能被公众发现、理解和监督,这已经成为进一步建设“阳光金融”的生动实践。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自2010年以来,中央部门的预算披露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多年来,公开的部门越来越多,公开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开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例如,今年中央部门预算不仅公开了收支汇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汇总表、一般公共预算“三公开”支出表等8个报表,而且还说明了机关运行费用、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预算执行情况、提请人大审议的项目等。可以说,“账簿”越来越厚,条目越来越清晰。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激发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

与往年相比,除了公开“清账”,许多部门还主动做了减法。例如,财政部2019年的“三公”预算比去年减少了4.34%。国家税务总局利用中央财政拨款安排的2019年“三公”预算减少6.9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减少16.06%...这些务实的行动不但落实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般开支削减超过5%”

如果减少非刚性和非重点项目的支出意味着“勒紧裤带过日子”,那么弥补民生的不足就意味着“花钱在刀刃上”。例如,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2019年的卫生支出(类别)公立医院(模式)综合医院(项目)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36.54%,妇产医院(项目)的预算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112.37%;又如,2019年生态环境部在节能环保(类别)、环境监测与监督(项目)、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审查与监督(项目)方面的支出比2018年增加了72.78%。细看各部门出版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在卫生保健、环境治理、扶贫、创新驱动等方面的投资。对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更加准确。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激发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

俗话说,万事皆有因。在变化与变化之间,传达了“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思想。政府支出的减少是为了换取企业利益和市场活力的倍增;民生投资的增加体现了“为国之道,救民之道”的逻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企业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负担减少近2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你过得越紧,你就越需要“做点什么”。我们要在国家安全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民生福利等方面下大力气,在一般支出、“三项基金”等项目上下大力气,使钱用得有效果,用得有思想。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激发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

当然,我们不仅要看预算的编制,还要看预算的执行,确保“无偏差、无扭曲”。为此,中央公布的重点项目绩效目标数从去年的36个增加到今年的50个,其中包括中国红十字会的贫困和重病儿童救助项目、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的彩票收费项目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项目。开放项目内容,包括项目概述、项目建立依据、实施计划、绩效目标和指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监督,有利于加强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必将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和廉政建设。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激发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

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财政部负责人说,我们应该是“铁公鸡”,我们不应该花任何钱。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打好“铁算盘”,明智地花钱。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建立一个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性强的预算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才能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提供制度保障。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激发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

人民日报(2019年4月15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激发预算公开的制度力量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