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7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彭博最近在2019年发布的彭博创新指数,中国在世界50大创新能力经济体中排名第16位。尽管与去年相比增长了三位,但中国的整体生产率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洲,而且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和新加坡。

事实上,根据目前的科研资源存量,中国不能说是弱国。例如,中国的国内研发支出和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R&D人员总数超过620万,居世界第一。然而,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0%,而发达国家高达60%-70%。数据背后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太高”,企业无法使用;然而,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技术问题,大学和科研机构都不愿意或无法解决。R&D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大量科研成果最终落入“死亡峡谷”。

张锐:科技成果大国理应是科技创新强国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不可避免地与国内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有关,即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将技术本身视为科技创新的整体,缺乏研发成果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基本动力;另一方面,国内技术转移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缺乏相互信任、相互联系的机制和平台,整体良性生态匹配链尚未完全建立;此外,R&D成果转化的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缺乏既懂科研又懂技术产业化的人才,尤其是大多数技术转化机构缺乏专业化、差异化和精细化能力,导致R&D成果对接效率和落地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许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需求。

张锐:科技成果大国理应是科技创新强国

科技创新需要“上天空”,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破解未解难题;也要“立足于地面”,即面对国家战略需要,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但更重要的是“惠民”,即面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为人民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上述三个方向中,面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可能是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此外,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如果一项科研成果在转化周期内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其经济潜力将很快下降。

张锐:科技成果大国理应是科技创新强国

显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应该从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待和设定自己的技术路线,推出有助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瓶颈的应用技术。同时,作为科研人员的组织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一方面建立内部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负责与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确保完成转化任务的科技成果的所有现金和股权奖励真正落到科研人员手中。

张锐:科技成果大国理应是科技创新强国

当然,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还需要政府管理职能的充分跟进和有效配合。首先,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导向作用。除建设一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外,还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完善基层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相结合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上市交易和宣传,解决成果交易流通和市场定价问题;鼓励发展区域和产业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让机构的服务功能;大力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等。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和发布,重点关注各级政府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大投资规模和产业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路径。

标题:张锐:科技成果大国理应是科技创新强国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