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扩大财政赤字是必要的,但财政刺激应在拯救经济的同时考虑财政纪律和长期制度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将在短期内带来稳定经济和稳定市场信心的甜头,但这种政策是在赌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谨慎。

全国“两会”指日可待,前期确定的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发行专项债券、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一揽子财政政策有望在“两会”上得到明确。最近,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正在升温。一些金融专家认为,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合理、可行和有效的,并认为如果央行直接购买特殊债券,不仅可以避免国债发行对市场造成的挤出效应,而且与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效果不同。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

财政赤字货币化不是一个新话题。过去,这个问题很少在业内讨论,主要是因为不受约束的财政纪律曾让一些国家陷入恶性通胀的痛苦之中,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过去许多国家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能成为财政政策的“钱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透支政府财政,不得直接认购或承销政府债券和其他政府债券。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

然而,金融危机后,随着日本、美国等国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这使得现代货币理论近年来开始流行。mmt的本质之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声称财政赤字对于能够以本国货币借款的国家来说并不可怕,因为赤字可以货币化。

疫情席卷全球,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再次启动新一轮财政赤字货币化。例如,英国政府宣布将暂时将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透支账户扩大到无限量。据此,一些国内专家认为,中国也可以将财政赤字货币化,让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原因是国外经验表明,财政赤字货币化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整个货币运行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降低,现有货币政策宽松措施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减弱。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外财政赤字货币化并不意味着它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另一方面,看到国外财政赤字货币化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却忽视了近十年来欧美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是片面和不客观的。

首先,欧洲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上次金融危机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它们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无法在空正常运行,因此它们不得不采用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居民和企业才能生存。然而,对中国而言,有相对丰富的宏观政策反周期调控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正常运行中仍有回旋余地,但这还没有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支持财政刺激政策,而不会突破现有法律。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

其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十多年里,虽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采用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并未引发通货膨胀,但富人受益于股票资产价格飙升,贫富两极分化加剧,这是不争的事实。盲目使用财政和货币刺激而忽视结构改革是欧美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中国而言,目前的价格水平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食品价格通胀和工业产品价格通缩;另一方面,在中国目前的统计中,房价的变化并没有包括在统计中,而且通货膨胀的数据也不完善。

证券时报头版评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扩大财政赤字是必要的,但财政刺激应在拯救经济的同时考虑财政纪律和长期制度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将在短期内带来稳定经济和稳定市场信心的甜头,但这种政策是在赌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谨慎。更重要的是,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不能取代结构改革,结构改革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标题:证券时报头版评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