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7字,读完约5分钟

本文原标题:《【陕西环境保护发布】省环保署发布年6月及1~6月全省空气质量状况》新朋友点击标题下的蓝色字体陕西环境保护,可以迅速关注我们。 老朋友请越来越多的人分享新闻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最近在网站上公布了去年6月和1~6月全省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县的空气质量状况。 年6月,全省13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19,微粒( pm2.5 )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可吸入微粒( pm10 )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臭氧( o3 )浓度为185微克。 13个市(区)的空气质量从好到坏依次是安康、商洛、杨凌、汉中、宝鸡、榆林、铜川、延安、汉城、西安、渭南、西咸、咸阳。 年1~6月,全省13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6.23,同比下降4.9%。 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9.4%,为58微克/立方米。 pm10浓度比上年上升4.4%,为119微克/立方米。 o3浓度比上年上升0.6%,为165微克/立方米。 严重以上污染天数的比例为5.0%,比上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 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比上年减少2.6个百分点为59.0%。 13个市(区)的空气质量从好到坏依次是商洛、安康、汉中、杨凌、榆林、宝鸡、延安、铜川、韩城、西咸、渭南、西安、咸阳。 与去年1~6月相比,杨凌、西安、汉城、渭南、西咸、宝鸡、延安、咸阳、汉中、商洛等10个市(按改善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榆林、铜川。 今年1~6月,关中地区8个市(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6.85,同比下降6.8%。 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14.3%,为66微克/立方米。 pm10浓度比上年上升1.5%,为135微克/立方米。 o3浓度比上年上升1.7%,为176微克/立方米。 严重以上污染天数的比例为7.1%,比上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 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比上年减少3.7个百分点为46.4%。 其中,西安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51,比上年下降9.8%。 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14.1%,为73微克/立方米。 pm10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1%。 o3浓度比上年上升2.3%,为180微克/立方米。 严重以上污染天数的比例为9.9%,比上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 优良天数的比例比上年减少4.5个百分点为41.4%。 陕北地区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99,比上年上升1.4%。 pm2.5浓度比上年上升4.9%,为43微克/立方米。 pm10浓度比上年上升22.0%,为111微克/立方米。 o3浓度比上年减少0.6%,为159微克/立方米。 严重以上污染天数的比例为2.2%,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比上年减少5.5个百分点为72.4%。 陕南地区三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71,比上年下降2.3%。 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2.1%,为46微克/立方米。 pm10浓度比上年上升2.5%,为81微克/立方米。 o3浓度比上年下降0.7%,为142微克/立方米。 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为83.8%,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今年1~6月,我省县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如下:关中地区67个县区中空气质量好的10个县(区)依次为宜君县、黥游县、诛邑县、澄城县、长武县、合阳县、印台区、干县、岐山县。 陕北地区25个县区中空气质量好的5个县(区)依次是甘泉县、黄龙县、罗川县、佳县、宜川县,坏的5个县(区)依次是吴堡县、府谷县、神木市、清流县、绥德县。 陕南地区30个县区中空气质量好的5个县(区)依次是镇坪县、佛坪县、留堤县、紫阳县、镇巴县,差的5个县(区)依次是汉台区、城固县、南郑区、略阳县、沈阳县、沈阳县。 与去年同期相比,去年1~6月关中地区54个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13个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其中改善的前10个县(区)是白水县、西安市高新区、周至县、潼关县、永顺。 陕北地区19个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6个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其中改善的前5个县(区)依次是延川县、横山区、吴堡县、安塞区、甘泉县,下降的前5个县(区)。 陕西地区20个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10个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其中改善的前5个县(区)是勉县、汉阴县、城固县、山阳县、石泉县依次下降的前5个县(区)。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省气象台相关专家介绍,年1~6月,全省城市,特别是陕北和关中城市,沙尘天气的频率和累积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年同期,影响了全省可吸入微粒( pm10 )浓度和优良天数的改善。 另外,今年6月的平均气温与往年同期相比普遍较高,58个县(市)相继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导致的大部分城市臭氧( o3 )浓度上升,也影响到全省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

标题:热门:【陕西环保发布】省环保厅发布2018年6月及1~...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2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