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3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北京首套“行人闯红灯捕捉系统”在通州区投入使用,闯红灯的行人在路口大屏幕上“直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社会治理中,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做法,用来警告行人“闯红灯”和向窗户扔东西。“轻微处罚”可以用来处理“轻微违反”吗?在本期的微观讨论中,我们选取了三位读者的贡献,为解决公共治理问题提出建议。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和本版。

编辑

确保目标导向

闯红灯的行人被捕捉并直播。如果他们违反了规则,他们必须在朋友圈里受到“表扬”...这些相对直接和有创意的微观惩罚措施向公众暴露了隐藏的不良习惯,让许多人感到“尴尬”。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但有必要确保目标导向,以治愈慢性病。

各种形式的光线违规实际上反映了对“重灾区”的理解不足。独断的行为习惯、逃避的“非正式”以及界限不清的越轨行为都很容易扰乱社会秩序。如果有更多的人轻率地违反规则,这将成为公共治理的一个难题。许多侵权行为的特点是重复性、隐蔽性和多样性。这意味着,要构建现代公共治理体系,不仅要用智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治理理念解决问题,而且要有一致的目标,避免在处理手段上哗众取宠。

用创新破解公共治理难题(微议录)

由此可见,曝光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培养公众生活中的规则和规范意识。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性,实施效果更加逼真。这不仅是戳一戳的痛处,也是“对不起”的短期效果。只有直接面对坏习惯,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培养规则意识,我们才能让微观惩罚进入我们的头脑和心灵。

-@卢淑娇

注重把握尺度

面对闯红灯、插队、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有时“捉襟见肘”,道德约束也“无能为力”,导致诸如费用低、违规频率高和治理难度大等慢性病。从约束行为和规范秩序的角度来看,微观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对轻微违法行为的轻微处罚应该适当执行。事实上,微刑的“微”字强调把握尺度和温度的重要性。轻,难以有效纠正;沉重,必然会导致叛乱。无论是运用技术手段还是发挥制度的力量,都是通过细微的设计、细微的动作和细微的力度,使执法处罚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使人知错能改,促使人向善,不仅达到了矫治的目的,而且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用创新破解公共治理难题(微议录)

对轻微的违法行为给予轻微的惩罚不是一件小事,也不允许武断或粗心大意。只有在适应范围、执行规模和操作程序上,才能实现动机与目的的统一,才能使微观惩罚取得实效,才能使轻微违法行为得到有效管理。

-@匡吉

像刺绣一样精致

轻违规治理的难点之一是低成本和大量违规。例如,面对一群闯红灯的人,执法者很难管理,给人一种“法律不怪公众”的错觉;第二个困难是违规行为轻微,所以“重典”不适用,而批评教育的惩罚是无效的,难以成为威慑。

各种微观惩罚都集中在这两个难题上。这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确保执法必须严格,违法行为必须受到调查,并通过创新手段惩罚和开出正确的药,使人们在不丧失人性的情况下脸红和出汗。在肯定这种探索的同时,要认真考虑其经济和行政成本,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志愿服务、自我表达等手段进行疏通和结合,培养守法行为意识,共同促进长效管理效果,避免微观惩罚成为短命的“噱头”。

用创新破解公共治理难题(微议录)

城市管理应该像刺绣一样精细。要理顺城市的毛细血管,不能忽视轻违现象,防止微违,提前规划,这有利于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素养的提升和文明氛围的营造。治理手段要持之以恒,耐心打磨,不断凝聚治理智慧,创新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治愈顽疾,共创城市文明。

-@王冠男

人民日报(2018年5月7日05版)

标题:用创新破解公共治理难题(微议录)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