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34字,读完约20分钟

201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供给结构改革继续深化,新的动能和新亮点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然而,贸易摩擦增加等因素增加了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三项艰巨任务十分艰巨,风险防范和稳定增长之间的平衡更加困难。巩固良好的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初步估计,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增长2.3%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据估计,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约6.7%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弹性,出现了新的动能、新的产业,创新驱动趋势明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外部需求旺盛,宏观经济走势稳定。初步估计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7%左右。

(1)工业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率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

逐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随着供方结构改革的深化,产能削减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要方向。一季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规模扩大。1月和2月,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4%,增速比规模以上产业分别快4.7和1.2个百分点。然而,中国仍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采暖期限制生产、停产;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3%,连续三个月放缓。总体而言,工业生产将保持稳定和缓慢,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预计将增长6.6%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1月和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一方面,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关的养老、高端消费、信息智能、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不断提升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与现代工业体系相适应的金融、保险、咨询、物流、信息和商务服务,如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影响了一些服务业的发展。据初步估计,第三产业一季度将增长7.5%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2)内外需求呈现分化趋势

消费者需求保持稳定。一季度,元旦、春节等节假日集中,消费者购物、旅游、休闲、娱乐需求相对旺盛。春节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收入增长10.2%,全国旅游消费总量增长12.6%,电影票房增长70%;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保持消费稳定运行的基础坚实;就业形势继续改善,城市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利于稳定消费预期和信心;新的消费模式和形式,如网上购物、共享经济、智能通信和智能医疗,已经蓬勃发展,促进了消费。1月和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7.3%,同比增长5.4个百分点。然而,汽车市场消费的爆炸式增长阶段已经过去,房地产销售正在逐渐放缓。两大消费市场不温不火。1月和2月,汽车销量增长1.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1%,增速分别放缓7.1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据初步估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投资需求仍面临下行压力。1月和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民)增长7.9%,增速同比放缓1个百分点。目前,金融监管的力度和范围都有所加大。银行收缩了表外业务,增加了传统信贷供应。然而,金融系统资金紧张。1月和2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5575亿元,为三年来最低水平;地方债务治理的力度不会降低,这将抑制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6.1%,增速放缓11.2个百分点;港、澳、台外商不愿投资,港、澳、台商投资下降3.6%,外商投资下降3.1%。然而,由于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新动能和短板的投资有所增加。1-2月,高新技术制造业、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管理和农业投资分别增长11.3%、39.3%、15.6%和22.9%,分别比总投资增长3.4、31.4、7.7和15.0个百分点。初步估计一季度投资将增长7.5%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出口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世界经济增长有望改善,国际贸易仍在改善,全球投资活跃,外部需求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这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从1月到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算增长了24.4%,同比增长21.6个百分点。然而,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加剧,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取向的调整将会影响中国的贸易、投资和汇率走势。初步估计,一季度出口将增长18.6%左右,同期进口将增长17.5%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3)价格趋势适中

春节因素和低温导致cpi中新鲜蔬菜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受价格改革因素影响,医疗服务价格上涨偏高;2月份,cpi从1月份的1.5%升至2.9%,为2013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1月和2月,cpi上涨2.2%,同比上涨0.5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主要受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春节后,蔬菜、肉类和家禽的价格将明显下降,工业品对消费价格的传导受到限制,消费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初步估计,第一季度cpi将增长2.3%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从工业产品价格来看,1月和2月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了4%,增长率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本轮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受行业需求反弹以及产能下降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前期价格已经超卖,基数较低,价格具有回升和上涨的特征,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油气、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行业。初步估计第一季度生产者价格指数将增长约3.9%。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供应方结构改革促进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

中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和扩大新的动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供应方结构改革是新旧交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供给面结构改革为主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立”、“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供给结构改革,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三比一、一减一补”,简化管理,降低税费,优化经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季度以来,一是低效供给继续被打破,钢铁、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落后产能加快,产能清理工作向发电和化工行业推进;采掘业和加工业的利润大幅上升,整个行业已进入复苏阶段;微观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新动能培育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良好。三是实体经济财税成本降低,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商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负担减轻。预计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相关措施的精度提高,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向更高形式、更优化分工、更合理结构的阶段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2)加速新旧动能的转化

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产业转型大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和竞争力,引导创新资源要素合理聚集和流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动能为核心的“六新”经济蓬勃发展。从第一季度开始,首先,新技术被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继续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在飞机制造和基因工程等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行业走向中高端、帮助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月和2月,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增长了225.5%和200%。第三,新格式的开发速度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汽车、移动办公、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和在线旅游等多种新形式继续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第四,新模式发展迅速。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和创意经济发展迅速,传统企业边界被打破,产业链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网络经济刺激快递业务快速增长。1月份,快递业务量预计为39亿件,超过日本2016年的邮政业务量,同比增长76.4%。第五,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参与者热衷于开发新产品,供应创新不断增加。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涌现出大量战略性新产品。第六,新动能的形成加快。通过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启动数字经济试点项目、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和开发项目、促进三大农村产业的整合和发展,中国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的nei为29.8,即新经济投入占总经济投入的29.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这将不断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正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探索,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微观主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同时,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广东省和福建省重点城市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长江沿岸、内陆和边境地区城市开放。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外商进入壁垒不断降低,投资便利化水平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方面,中国的货物贸易居世界首位,每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国已经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跃升为中上收入国家。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农村居民贫困率从97.5%下降到3.1%,城镇失业率长期保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中国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目前,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各项改革制度,将对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加速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首先,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随着无效供给的消除,落后产能被消除,相关产品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也将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市场参与者的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税收负担的减轻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配送服务”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第三,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效控制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金融监管不断完善,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准入标准逐步放宽,外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吸引外资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国际能力合作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推进,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强劲。第五,人民发展成果比重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得到加强,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第六,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随着中央环保监管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控制力度的加大,企业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在采暖期限产停产,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好的空天数平均占68.6%,同比增长8.6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好的空天数占64.5%,同比增长28.5%。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金融风险防范和稳定增长之间的平衡更加困难

自2018年以来,国际金融和货币环境继续趋紧,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2月2日,美国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五”——股票和债券双双暴跌:道琼斯指数下跌2.54%,为2016年6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美国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2.85%,为2014年1月以来的盘中高点。2月5日,美国股市再次暴跌,道琼斯指数下跌4.6%,跌幅超过1000点,为美国股市历史上最大单日跌幅。欧洲和亚太股市也受到影响。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中国股市进行了大幅调整。上证综指在1月底和2月初连续10个交易日下跌12%,跌幅超过400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研究观点甚至担心会出现金融危机前兆。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一季度,国际货币政策继续向正常化回归,中国金融监管得到加强。金融和货币环境的变化将对经济运行产生以下影响。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可能会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并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在全球长期通胀率和生产率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过度收紧货币政策将导致长期利率上升,这将对全球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自第一季度以来,收紧全球金融政策与国内金融去杠杆化操作相结合的溢出效应,导致股市和债市等国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二是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战役的第一仗,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和建设。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在风险防范和去杠杆化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杠杆率有所下降,金融体系内部杠杆控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季度,金融“双支柱”政策将推动杠杆率继续下降,中国可以保持无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第三,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央行将综合运用临时储备使用安排(cra)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流动性,创造适合经济去杠杆化、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的流动性环境。预计市场利率中心将下降,m2增速略有回升,但仍将保持个位数,社会融资规模结构调整将继续。第四,金融去杠杆化可能导致信贷环境整体收紧,并在短期内提高融资成本。一方面,房地产融资、ppp、特色城镇等融资需求在银行渠道业务中受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已趋冷淡的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另一方面,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监管指引将使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更加谨慎,这将对居民购房和房地产市场销售产生影响。因此,在未来,准确把握风险防范与稳定增长之间的平衡,确保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房地产的稳定发展、金融体系的合理运行以及避免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

尽管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弹性和包容性明显增强,一季度稳定发展势头仍将持续,但宏观经济领域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a)金融风险聚集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居主要经济体之首,超过美国的7.5%、英国的6.6%、日本的4.2%和德国的3.9%。然而,由于金融体系中大量资金的流通,金融业中“去现实化到虚拟化”的现象相当突出,金融去杠杆化势在必行。国家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重要的控制任务之一。在资产管理新规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房地产消费贷款专项整治、渠道业务和外包业务监管加强的“组合拳击”效应下,金融业的“去现实化到虚拟化”局面已初步扭转,金融去杠杆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短期衍生风险事件数量有所增加。云南省投资平台出现10亿级信托赎回危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60万)成都分行违规隐瞒不良贷款,向1493家空空壳企业发放贷款775亿元;乐视(300104,诊断)股权质押违约风险继续发酵;资本市场的调整力度加大。这将考验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干扰。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依然存在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控制的加强和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所缓解,但总体水平仍较高,存在的风险不容低估。一方面,由于中央与地方统计标准略有差异,地方gdp、工业生产甚至支持债务偿还能力的财政收入可能存在虚高问题,而财政债务是实际负担,甚至一些地区还存在向融资平台转移的现象。最近,内蒙古2016年财政收入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40%。天津滨海新区承认gdp数据高达1/3,这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融资平台无序扩张。一些融资平台经历了缓慢的市场化转型,但债务扩张明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贷款的异化导致政府债务违法,一些引导资金存在明显的不分割存量和负债现象。此外,这些非法融资债务资金大多投资于中长期城市建设项目,周期长、短期收益低、期限错配,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三)民间投资的活力相对不足

中国民间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低于整体投资增速,民间投资活力明显不足。考虑到70%以上的私人投资投资于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预计减缓私人投资增长的压力仍然相对较大。目前,制造业整体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疲软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民间资本投资意愿普遍较低。受监管政策收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将下降。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进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但大部分项目仍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统计上分为国有投资和国有控股投资。在私人投资进入相关领域的过程中,对程序、资格和程序有一定的限制。此外,民营企业融资难、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因素也是制约民营资本投资意愿的重要因素。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4)实体企业债务负担较重

随着企业并购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降低杠杆率措施的积极推进,中国企业杠杆率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良好态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7年第二季度末,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然而,就绝对规模而言,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负债水平仍然偏高,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为163.4%,远远高于欧元区(103.4%)、G20 (95.2%)和新兴经济体(104.1%)。截至2017年底,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非金融类国有企业高达6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总额高达62.3万亿元,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负债总额为99.7万亿元。一些领域和行业的债务利息大量吞噬公司利润。一方面,它迫使企业增加债务和扩大杠杆,以实现资金的顺利周转;另一方面,高负债压低了企业利润,削弱了企业偿付能力。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7.52万亿元,同期利息支出高达1.14万亿元。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5)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呈现高频化趋势

美国是中国出口产品重要海外市场。从2008年到2017年,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6%以上。如果加上转口贸易,美国市场提供了中国近五分之一的外部需求。今年以来,美国发起的实质性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尤其是涉及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护出现高频化趋势。美国政府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甚至通过价格和税收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恶化了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环境。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可能加剧贸易摩擦,甚至引发全球贸易战的危险,导致中国出口环境恶化。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主席:张玉贤

副主任:王

参与讨论:经济预测部的所有研究人员

写作:亚·敏胡祖泉邹韩云陈彬吴琼

标题: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