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0字,读完约4分钟

年初以来,债券市场走弱,股票市场走强,美元走弱,“两金”共舞...主要资产的起伏表明风险偏好增加,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通胀上升和货币紧缩的预期。分析人士认为,从经济条件、货币条件、政策目标等角度来看。,这不是“传统加息”的合适窗口期。公开市场将继续采用“非典型加息”的方式逐步提高操作利率。如果条件具备,今年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非不可能。在当前形势下,政策收紧的可能性明显大于放松的可能性。

中证报:“传统加息”出手还得等“火候”

自2017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和中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分别于2017年2月、3月和12月上调。虽然这并不等同于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传统做法,但仍被市场称为“非典型加息”。

政策利率的上升趋势是对经济运行变化的正常反应,符合中性货币政策的内在要求。目前,经济运行既有上行势头,也有下行压力。复苏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加强,增长势头需要培育和保持,这需要把握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节奏。

政策利率的上升趋势符合市场利率的上升趋势和预期变化,客观上有助于引导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加强风险管理。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利率中心明显上升,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减弱,金融体系的杠杆作用继续被去杠杆化。如果政策调整过于激进,不仅可能影响经济复苏的势头,也不利于风险防范工作的有序实施。

中证报:“传统加息”出手还得等“火候”

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背景下,中国政策利率的上升趋势也释放了宏观调控的外部压力。长期以来,海外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变化不大。中国债券市场的持续调整极大地扩大了内外利差,市场利率的调整呈现出大幅推进和一定超调的特点。

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在保持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一种审慎的做法,符合稳定和中性的政策取向,在平衡各项目标、应对外部压力、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特别是2017年以来,债券市场不断调整,利率升至历史高位。然而,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融资需求强于预期,这可能与“非典型加息”有关。存贷款基准利率没有调整,使得作为实体经济主要融资渠道的信贷利率上升相对缓慢,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然而,近期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变化不容忽视,而市场和政策“利率双轨制”造成的扭曲也值得关注。

自今年年初以来,通胀预期一直在上升。随着2017年油价的快速上涨、部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严寒天气引发的食品价格波动以及基数较低的影响,市场更加关注通胀风险。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紧缩趋势日益明显,政策拐点已基本确定,海外债券市场利率再次上升,这可能对中国宏观政策调控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但政策利率体系的调整相对缓慢,这实际上形成了“双轨利率体系”,造成了新的扭曲。尽管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已经上升了三倍,但目前的货币市场利率仍明显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虽然贷款利率上升趋势缓慢,但由于融资需求旺盛,信贷资源短缺导致的价格调整需求正在积聚,未来贷款利率上升趋势明显。要修复两种利率体系的扭曲,可能意味着需要适度提高政策利率。

中证报:“传统加息”出手还得等“火候”

有鉴于此,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之前,央行没有采取“传统的加息”方式,不是因为没有空,而是因为条件没有满足。目前,“传统加息”的回报仍然供不应求。

首先,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一直稳定且略有放缓。短期而言,既没有停滞的风险,也没有急剧上升的驱动力。经济运行有望保持稳定。

其次,通货膨胀的边际变化值得关注。归根结底,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强监管和风险防范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正在萎缩,暂时不存在全面通胀。海外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低通胀环境,再通胀风险仍存在于预期水平。

最后,自2017年以来,市场利率明显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货币增长放缓,这一切都表明货币环境趋紧,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滞后。居民杠杆率的过度上升也可能增加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整仍然需要把握好稳定增长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从上述角度来看,现在不是“传统加息”的合适窗口期。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和中性,灵活微调,相机决策,保持压力和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存款和贷款利率肯定不会提高。如果经济增长率大幅反弹,通胀压力大幅增加,适时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合乎逻辑的。

标题:中证报:“传统加息”出手还得等“火候”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