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5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现代经济制度的新概念,把现代经济制度建设提到了“跨越壁垒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认识高度。把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顺利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动力的障碍,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现代经济制度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制度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因此,建立现代经济制度,首先要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考虑。其主要内涵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导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导向的经济体系。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这样一个导向型的经济体系意味着我们应该机械地避免国际标杆,简单地把现代经济体系理解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评价现代经济制度建设的成效和是否已经是现代经济制度,主要的标准应该是它是否有利于在新时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方面,现代性不等于现代化。与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同,现代化或现代化导向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一种适应性强、动态的经济制度,具有较强的制度改革能力,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结构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仍相对较快,企业纵向流动性强,充满创新和创业活力。

另一方面,现代化不等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许多现代化国家,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现象十分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不仅要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有更加和谐的生产关系,更好地处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更加注重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问题。因此,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型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种与全体人民共同向往更美好生活的经济体制。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现代经济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化的统一

经济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要全面理解现代经济制度,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社会矛盾入手,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三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生产力现代化的体系。经济发展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现代经济制度应该以现代生产力为支柱。一方面,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载体是“四个协调”的产业体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构建“四个协调”的产业体系,就必须使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或实际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提高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优化配置结构来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本配置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就要靠激发人的活力。激发人的活力,要抓住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这三个“关键少数”,调动企业家的“绝大多数”,充分释放他们的求实、创新、创业活力。此外,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时代的舞台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当前,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其次,现代经济制度是具有现代化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经济制度。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经济制度意味着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动态的微观主体和适度的宏观调控的经济体系。首先,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有一个产权制度完善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化的要素市场。第二,构建微观主体的动态经济体系,关键是要有一个制度机制来激发三个“重点少数”和一个“绝大多数”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第三,要建立一个有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的经济体系,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发挥更多作用的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以便掌握政府的调控和监督;另一方面,要平衡政府“强监管”和“包容性监管”的能力。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第三,现代经济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经济制度。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中,主要是保证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制度改革性。“改革只是进行,而不是完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要坚决破除一切过时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机制缺陷,突破利益固化的障碍,推动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生产力。

现代经济制度是适应重大社会矛盾变化的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判断:“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必须紧紧跟随这一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

一是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体系。在新的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要解决主要矛盾,关键是要着眼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为支撑,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创新和发展而言,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生产活动和非生产活动薪酬结构的再平衡;保持企业的高度纵向流动性将使新创企业有机会成长为大型企业。就共同发展而言,有必要防止和解决资产泡沫;推进产业扶贫,完善自下而上的社会政策,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协调发展方面,要建立更有效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多种方式,让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加强环境监管,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构建面向市场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和参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在开放发展方面,要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促进全球包容性增长,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和竞争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重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要方向,显著提升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三比一、一减一补”,夯实现代经济制度建设的宏观基础。通过降低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和弥补不足,我们将增加有效供给,有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并解决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失衡。同时,推进经济去杠杆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推进去库存化,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再平衡。另一方面,要推进创新创业,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不仅包括经济或商业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还包括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考验的党政干部的成就。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要抓住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中的“关键少数”,优化制度供给,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在中观和宏观层面,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展创新友好的金融体系,保持企业高度的纵向流动性,为创新创业提供不竭动力。

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此外,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巩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本课题的应有之义。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背景下,要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必须面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协调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化;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或产业支撑优势。(作者:赵昌文朱宏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标题: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