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0字,读完约2分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央行近日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银行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反周期因素”参数,相当于调整后没有反周期调整。央行在随后的回复中表示,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反周期因素”的“反周期因素”是由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银行设定的。根据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的顺周期程度等基本面变化,各报价银行将根据内部报价模型调整过程决定是否调整“逆周期系数”。

解密“逆周期因子” 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据介绍,经常提到的“反周期因素”本身就是一个公式,包括“反周期系数”等一些因素,但该因素的具体指标外界并不清楚,因此无法直接计算。

去年5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小组宣布,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模型中引入“反周期因素”。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已由过去的“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旧公式,转变为“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反周期因素”的新公式。

关于引用“反周期因素”的原因,央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一是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二是使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

在“反周期因素”引入之前,中国外汇市场面临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尽管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总体良好,但市场预计人民币汇率将单边大幅贬值。引入“反周期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抵消这种“羊群效应”。

“反周期因素”已经运行了半年多,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逆转,人民币资本账户大规模流出势头基本缓解。自2017年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6月初的6.8升至9月初的6.5,然后在6.4至6.6之间波动。人民币汇率逐渐成为回报的经济基础。

此时,央行回应称,报价银行自行设定了人民币中间价的“反周期系数”,这意味着汇率价格机制正朝着越来越透明和市场化的方向前进。

值得注意的是,“反周期因素”的引入或调整并没有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人民币汇率的最终走向仍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很难再现单边升值或贬值的趋势。预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范围内的双向波动将是未来的常态。

因此,企业和投资者,尤其是外贸企业,有必要及时树立汇率风险防范的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

标题:解密“逆周期因子” 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