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63字,读完约5分钟

上海金融办负责人近日透露,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近期将从六个方面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外资银行在上海同时设立分行和支行,支持上海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无外资持股上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开展代理发行和代理赎回;支持在上海设立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允许其从事经纪和咨询业务;放开上海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业务范围,支持上海外资保险代理和评估业务,支持设立外资个人保险公司。还将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支持海外投资者参与上海证券市场,支持海外创新企业在上海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s),力争今年内开通“呼伦通”,进一步扩大“熊猫债”规模。

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梳理上海的上述开放措施,主要体现在大幅放宽市场准入,为外商在上海投资创造更具吸引力的环境。显然,这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所作的庄严承诺。预计下一步上海金融开放的重点将是优化金融发展的经营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发展,加快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建设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的全球中心。通过对外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继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从瑞银集团、野村控股和摩根大通先后申请持有中国合资证券公司多数股权的消息来看,中国和上海扩大金融开放的举措吸引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参与者。

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一项面临诸多制约的系统工程。在当今世界,唯一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是伦敦和纽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与它们无与伦比的制度支持和基于多种因素的金融气质密切相关。然而,东京始终难以跻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前列,其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制约因素。然而,战后日本在国际经济领域过于精明的表现也是国际金融机构不愿支持东京成为世界顶级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香港似乎具有金融中心的气质。它拥有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多年来形成的适合现代金融发展的有效、公平、透明的制度体系,是香港向邻国看齐的重要资本。只是香港(和新加坡在同一个水平上)有一个小岛国的经济,不能像伦敦和纽约那样得到国家的全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具备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然而,上海仍然缺乏像纽约和伦敦那样的内生金融支持环境和外部支持环境。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超级城市的原因在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金融、技术和高端人力资本配置的支持。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金融中心要么是我国的首都,要么距离首都约300公里。距离北京1300公里的上海需要解决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脱节问题。这需要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制度环境的显著改善、高水平的市场监管和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聚集。这也离不开人民币的真正国际化,离不开各大外资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广泛认可和深度参与。因此,有必要通过扩大金融开放来打破长期制约瓶颈。

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从全球经济和金融强国的总体发展逻辑来看,无论是货币国际化还是金融中心的升级,虽然都离不开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度培育,但内生性的关键要素是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和金融符号的高密度集聚,尤其是全球资本的深度参与。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公认的金融要素聚集平台和金融气质,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目标才能实现。相比之下,上海显然迫切需要打造一种国际资本充分参与的新格局,其紧迫感有十二点。

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金融生态环境而言,上海需要改善的不仅仅是行政部门高效有序的金融服务意识,还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发展金融业中的高度认同感、丰富的金融财富氛围的形成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独特的金融监管文化,这可能是上海与香港最重要的差距。

金融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受地域的限制,正如上海股市不是上海股市,深圳股市不是深圳股市一样,但市场的交易地位是地方性的,交易内容是全国性的。因为只要它涉及金融领域,它就不是一个局部实验,而是一个涉及全局的命题。因此,上海金融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远远超过其他领域的改革,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值得高度重视。要以系统性风险防范为核心目标,最大限度地简化决策与市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上海经济特区的改革为契机,提升上海市金融办的职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尽快解决地方金融监管缺失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探索适应性司法改革解决金融监管问题。

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最后,主要金融大国及其控制的外资金融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舆论可能不乐意看到中国在短期内出现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这是中国和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这方面,上海迫切需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启动系统化的政企公共关系,展现开放的金融胸襟、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被广泛认可的金融气质,营造有利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只有顶级国际金融资本、一流市场中介机构、贸易机构和高端经济金融专业人士汇聚上海,将他们视为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红利、重新定价全球金融要素的最佳平台,上海才能构建全球金融分工新格局。

标题:章玉贵:以持续金融开放锻造“纽伦沪”格局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260.html